國際財經局勢瞬息萬變,近期一則關於亞馬遜(Amazon)計劃在商品售價旁額外展示關稅成本的消息,猶如一顆投入平靜湖面的石子,激起了陣陣漣漪,甚至引發了白宮的嚴厲譴責。這不僅是一個電商平台的營運策略調整,更折射出當前全球貿易環境下,關稅政策對企業經營、消費者購買力乃至政治關係的微妙影響。
關稅迷霧籠罩下的電商戰場:亞馬遜的「透明化」試探
想像一下,當你在網購時,除了商品本身的價格,還能清楚看到其中有多少比例是因為「關稅」而增加的成本,這會是怎樣的體驗?這正是傳聞中亞馬遜考慮採取的措施。根據美國新聞網站Punchbowl News的報導,亞馬遜正計劃在其平台上,於產品售價旁邊額外標示所含的關稅成本,目的在於讓消費者更清楚地了解關稅如何影響商品價格。 這種「透明化」的做法,表面上看是為了讓消費者明明白白消費,但在當前美國對多國商品加徵高額關稅的背景下,此舉無疑具有更深層次的意涵。
近年來,隨著貿易摩擦升溫,尤其是美國對中國進口商品祭出高額關稅,許多依賴中國供應鏈的美國進口商面臨著巨大的經營壓力。 關稅成本的增加,使得商品價格普遍上漲,平均漲幅甚至可能達到29%。 對於亞馬遜平台上的第三方賣家而言,這更是一場嚴峻的生存考驗。他們不僅要承擔高額關稅,還要支付亞馬遜的各項費用,利潤空間被嚴重擠壓,甚至有賣家因此選擇退出促銷活動或大幅縮減折扣商品的數量。 在這樣的大環境下,亞馬遜傳出計劃單獨列出關稅成本,或許是希望藉此讓消費者意識到物價上漲的部分原因在於關稅政策,進而將部分壓力轉嫁給政策制定者。
值得一提的是,一些中資電商平台,如Temu和Shein,近日已經開始在消費者帳單中加入進口關稅費用的欄目。 這或許也給了亞馬遜一定的啟示,促使其考慮採取類似的策略。然而,亞馬遜的這一「試探」行為,很快就引發了強烈的反彈。
白宮的猛烈抨擊:「敵對且政治化的行為」
亞馬遜計劃額外展示關稅成本的報導一出,立即引起了白宮的強烈不滿。白宮發言人萊維特(Karoline Leavitt)嚴厲批評亞馬遜的做法是「敵對且具政治含意」的行為。 她質疑亞馬遜為何在現任政府時期,當通脹達到40年高位時沒有這樣做,卻在傳聞中計劃對前總統的貿易政策採取行動,強調美國人應該購買美國貨。 萊維特更引用一份2021年的報導,指責亞馬遜與中國的「宣傳機構」有合作關係,進一步強化其行為的政治色彩。
白宮的這一反應,無疑是將亞馬遜的商業行為上升到了政治層面。他們認為,亞馬遜此舉是為了削弱政府的經濟政策,尤其是前總統的貿易關稅政策。 在白宮看來,單獨列出關稅成本,是在向消費者傳達一個資訊:是政府的關稅政策導致了物價上漲,而這與政府一貫聲稱關稅成本不會轉嫁給消費者的說法相悖。
面對白宮的猛烈抨擊,亞馬遜迅速作出了回應。亞馬遜發言人向媒體澄清,公司團隊確實曾考慮在旗下針對超低價商品的「Amazon Haul」平台列出進口費用,但從未考慮在亞馬遜主網站上這樣做,而且目前在所有亞馬遜平台上都沒有實施類似的做法。 這一澄清似乎是在為之前的報導降溫,試圖平息白宮的怒火。
關稅政策的連鎖反應:從企業到消費者
亞馬遜與白宮之間的這場風波,再次凸顯了關稅政策對經濟活動的廣泛影響。高額關稅不僅直接增加了進口商品的成本,對依賴進口的企業構成挑戰,也間接影響到消費者。當企業無法完全吸收增加的成本時,往往會將部分或全部轉嫁給消費者,導致物價上漲。 根據報導,受關稅影響,亞馬遜平台上近1000款商品的價格已經普遍上漲,平均漲幅達到29%。 這意味著,關稅的最終買單者,很可能就是美國消費者。
此外,關稅政策還對全球供應鏈產生影響。為了降低關稅成本,一些美國商家已經開始考慮將生產線從中國轉移到其他國家,例如柬埔寨和越南。 然而,供應鏈的轉移並非易事,需要時間和成本,在此過程中,企業可能面臨生產中斷、成本增加等挑戰。 對於一些小型企業而言,由於無法承擔額外的成本壓力,甚至可能面臨關閉的風險。
亞馬遜計劃展示關稅成本的傳聞,也引發了對於其大型促銷活動,如Prime Day的擔憂。由於許多第三方賣家因關稅壓力而考慮退出或減少促銷力度,今年Prime Day的商品選擇和優惠幅度可能會不如以往,進而影響消費者的購買意願。
總結:貿易壁壘下的博弈與挑戰
亞馬遜傳出額外展示關稅成本的消息,以及白宮隨後的強烈譴責,生動地展現了當前全球貿易環境下的複雜博弈。關稅政策不再僅僅是經濟手段,更成為了政治角力的工具。企業在其中扮演著夾心餅乾的角色,既要應對成本壓力,又要平衡與政府及消費者的關係。
這起事件也引發了更廣泛的討論,例如關稅政策對消費者購買力的影響,以及企業在面對貿易壁壘時應如何調整策略。無論亞馬遜最終是否會實施單獨展示關稅成本的做法,這次風波都提醒我們,在貿易摩擦的大背景下,關稅的影響已經深入到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從企業的經營決策到消費者的購物選擇,無一倖免。未來,如何在貿易保護與自由貿易之間取得平衡,如何在維護國家利益的同時兼顧企業和消費者的福祉,將是各國政府需要持續面對的重大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