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山必讀!電解質飲品飲用時機全解析」

以下是關於行山時電解質飲品飲用迷思的詳細分析報告:

行山補水策略:電解質飲品的迷思

許多人認為行山時應以電解質飲品完全代替水,但香港山藝協會指出,這取決於運動強度、時間及個人狀況。電解質飲品如寶礦力水特,雖然能補充水分和電解質,但也含有糖分,過量攝取可能導致負面影響。

糖分過高的潛在問題

  • 熱量攝取過剩: 寶礦力水特含約6%碳水化合物,長時間飲用可能導致攝取過多糖分,造成血糖波動和疲倦感。
  • 腸胃負擔: 高滲透壓的含糖飲料可能減緩水分吸收,引起腹脹或噁心。

電解質補充:按需調節

  • 普通出汗無需額外補充: 輕度行山時,汗液流失的電解質可透過餐食自然補充。
  • 過量鈉攝取風險: 短時間大量飲用電解質飲品可能使單日鈉攝取量超標,增加高血壓或腎臟負擔風險。世界衛生組織建議每日鈉攝取量應低於2000毫克。

水的吸收效率

  • 低滲透壓優勢: 純水因滲透壓較低,能更快被小腸吸收,適合急需補水時優先飲用。
  • 避免誤判需求: 以電解質飲品解渴可能因口感誘導過量飲用,攝取多餘糖分與電解質。

何時適合補充電解質飲品

  • 高強度或長時間運動: 連續行山超過3小時或大量出汗時,可適量補充電解質飲品,搭配飲水。建議每小時補充250-500毫升電解質飲品。
  • 特殊身體狀況: 出現抽筋、頭暈等電解質失衡徵兆時,可適度飲用,但仍建議與水交替攝取。

其他補充電解質的方式

除了電解質飲品,還可以透過食物補充:

  • 鉀質食物: 香蕉、牛油果、蕃薯等。
  • 鈉質食物: 梳打餅、麵線、芝士等。

電解質飲品是補充品而非替代品

電解質飲品設計初衷是輔助高強度運動或極端環境下的水分與電解質流失。普通行山活動中,過度依賴可能導致糖分與電解質失衡,建議以水為主,按需適量搭配專用飲品。

行山安全注意事項

  • 結伴同行: 避免獨自一人行山,與朋友結伴能互相照應。
  • 計劃路線: 選擇適合自己能力的路徑,計算好下山時間,避免摸黑下山。
  • 裝備充足: 準備禦寒衣物、徒步鞋、雨具、電筒等,以應對突發狀況。
  • 留意天氣: 夏天高溫炎熱,隨時留意天氣變化,並準備足夠的飲用水。
  • 不盡信網上資訊: 網上資訊僅供參考,應根據自身情況判斷,不盲目跟從。
  • 愛護環境: 請勿隨意丟棄垃圾,包括果皮,並遵守郊野公園的相關規定。

總結:聰明補水,安全行山

行山時補水策略應視乎個人情況而定。在一般情況下,清水已足夠補充水分。若進行高強度或長時間運動,或出現電解質失衡症狀,才適量補充電解質飲品。此外,亦可透過均衡飲食補充所需電解質。最重要的是,做好行前準備,注意安全,並愛護自然環境,才能享受安全又愉快的行山樂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