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時代下的加拿大大選

加拿大大選:政治格局、選舉結果及未來展望

2025 年 4 月 28 日,加拿大舉行了聯邦大選,選出第 45 屆國會議員。本次選舉不僅重新劃定了選區地圖,更見證了自由黨在總理馬克·卡尼的領導下,贏得連續第四屆執政權。然而,此次勝選是否能組成多數政府,仍是各界關注的焦點。

選舉背景:變動中的政治版圖

在本次大選之前,加拿大政壇已發生多起重大事件。2021 年的聯邦大選,由賈斯汀·杜魯道領導的自由黨雖成功連任,卻未能贏得多數席位,僅以少數政府之姿執政。面對國內外日益嚴峻的挑戰,杜魯道政府的民意支持度逐漸下滑。2022 年,保守黨黨魁奧圖爾(Erin O’Toole)在黨內投票中遭到撤換,為政壇帶來新的變數。同年,自由黨與新民主黨達成協議,新民主黨承諾支持自由黨政府至 2025 年 6 月,以換取特定政策承諾。然而,這些政治操作並未完全穩住自由黨的陣腳。隨著杜魯道總理宣布辭職,自由黨隨即展開黨魁選舉,最終由前銀行家馬克·卡尼勝出,並於 2025 年 3 月 14 日宣誓就職。

選舉結果:自由黨險勝,保守黨受挫

本次大選的結果顯示,自由黨在卡尼的帶領下,成功擊敗由博勵治(Pierre Poilievre)領導的保守黨,贏得組建少數政府的機會。截至東部時間晚上 10 點 51 分,自由黨已贏得或領先 161 個選區,而保守黨則獲得 137 個選區。由於需要 172 個席位才能組成多數政府,自由黨能否順利執政仍存在變數。值得一提的是,博勵治成為連續第四位敗給自由黨的保守黨領袖,顯示保守黨在重返執政之路上面臨嚴峻挑戰。

選舉議題:經濟、貿易與國家認同

本次大選的關鍵議題包括:生活成本、關稅,以及來自美國總統川普的吞併威脅。卡尼總理憑藉其在經濟危機中領導主要經濟體的經驗,成功說服選民,他才是應對這些挑戰的最佳人選。另一方面,保守黨則未能有效利用選民對自由黨政府在經濟和通貨膨脹問題上的不滿,錯失了結束自由黨長期執政的機會。民調專家指出,自由黨的選票主要來自於對卡尼個人品牌的信任,以及對美國總統川普的擔憂;而保守黨的選票則反映了選民對變革的渴望和對保守黨議程的支持。

選舉分析:席次變化與地域差異

本次大選中,各政黨的席次分布出現了顯著變化。自由黨預計將獲得 101 個席位,保守黨則為 94 席,魁人政團獲得 16 席,新民主黨和綠黨的席位則大幅減少。從地域上看,自由黨在許多農村地區和加拿大草原省份的選票流失,顯示加拿大在地域和政治上的分歧依然存在。

未來展望:挑戰與機遇並存

卡尼總理領導的自由黨政府,未來將面臨多重挑戰。首先,在組建少數政府的情況下,自由黨需要尋求其他政黨的支持,才能推動其政策議程。其次,美國總統川普可能帶來的貿易和國家安全威脅,將持續考驗加拿大政府的應對能力。此外,國內經濟問題,如生活成本上升和通貨膨脹,也需要政府提出有效的解決方案。儘管挑戰重重,自由黨仍有機會在未來四年內,透過穩健的政策和有效的溝通,贏得更多選民的支持。

選舉意義:民主參與與公民責任

本次大選不僅是加拿大政治生活中的一次重要事件,也體現了民主參與和公民責任的重要性。共有 730 萬加拿大人提前投票,創下歷史新高,顯示加拿大人對政治的關注和參與程度不斷提高。無論選舉結果如何,每一次投票都是對加拿大民主制度的肯定,也是對未來發展方向的共同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