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關稅戰促港學術人才流動

中美關稅戰與香港高等教育的機遇

引言:地緣政治下的學術流動

在全球化的浪潮下,學術交流日益頻繁,但地緣政治的變動也深刻影響著人才的流動。中美關稅戰不僅是經濟層面的對抗,也波及了教育領域,為香港的高等教育帶來了新的機遇。

關稅戰下的留學趨勢轉變

赴美留學意願降低

近年來,由於美國的對華政策、高昂的物價、簽證問題、治安以及種族歧視等因素,香港學生赴美留學的意願持續降低。數據顯示,過去十年,香港中六學生赴美升學的人數從2015年的363人下降至2023年的87人。

內地生轉向香港

與此同時,由於中美關係緊張,部分原本計劃赴美留學的內地學生開始將目光轉向香港。香港的「一國兩制」優勢、國際化的教育環境以及與內地緊密的聯繫,使其成為一個具有吸引力的替代方案。香港自資院校的內地生限額已放寬至40%,預計將吸引更多因美國政策轉向的申請者。

香港高校的人才吸引力

地理優勢與政策支持

香港作為連接東西方的重要樞紐,具有獨特的地理優勢。此外,香港特區政府也積極推動高等教育發展,提供穩定的資源投放和具吸引力的學術環境,吸引了更多海外學者來港教學或研究。

中大校長盧煜明的觀點

香港中文大學校長盧煜明表示,地緣政治的轉變是「大時代的事實」,部分原本打算一直在外國工作的教授,或反而有意到其他地方,例如亞洲,繼而選擇中大。他認同內地生亦可能因為中美角力而不到外國,改為來港讀書。

理大副校長趙汝恒的觀察

香港理工大學副校長趙汝恒也指出,目前美國限制批出留學簽證,變相令更多人尤其內地生選擇到香港升學。他表示,近年理大碩士課程收生增多,「現在首選是來港讀書,很少考慮到美國升學,因為就算收到也拿不到簽證」。

香港高校的應對策略

積極招聘海外學者

面對新的機遇,香港各大學紛紛推出積極的招聘策略,吸引海外人才。中文大學近年設立「校長策略招聘計劃」,連同其他計劃,這兩年已聘請150個來自近20個國家的人才。

加強與內地合作

香港高校也積極與內地合作,拓展科研和技術轉移的機會。香港理工大學副校長趙汝恒表示,過去兩年,很多內地的國企、央企及民營企業等與理大進行技術合作,以及替對方的產品和技術「出海」,即透過香港打進美國以外地區市場。

香港教育界面臨的挑戰

政府削減大學撥款

儘管機遇在前,香港的教育界面臨著政府削減大學撥款的挑戰。未來三年,教資會對八間大學的資助撥款將按累進方式每年削減2%,並要求大學回撥「一般及發展儲備基金」。這對大學的資源調配和發展策略帶來了一定的壓力。

蔡若蓮局長的看法

香港教育局局長蔡若蓮表示,香港高等院校教職員的比例,本地佔三成、海外佔三成,中國內地現時佔三成多,相信相關比例是動態過程,院校會自覺調節。她認為,香港教育同時多元化,不集中於某些國家或地區,暫未因關稅戰等政治問題影響與歐美教育學術交流。

香港高等教育的未來展望

建立人才樞紐

香港各大學正積極建設人才樞紐,推動研究和創新,建立研究生書院及加強國際化。香港中文大學校長盧煜明希望透過創科項目的研發和技術賺取收入,建立一個匯聚人才和財力的生態圈。

提升學生體驗

在吸引更多學生來港留學的同時,香港高校也注重提升學生體驗,為包括非本地生在內的研究生提供全人教育體驗,增進其歸屬感。

結論:把握機遇,迎接挑戰

中美關稅戰為香港的高等教育帶來了新的機遇,但也伴隨著挑戰。香港高校需要把握地緣政治帶來的學術流動趨勢,積極招聘海外人才,加強與內地合作,同時應對政府削減撥款的挑戰,優化資源配置,提升教育品質,才能在新的形勢下保持競爭力,實現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