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革命|人工智慧如何重塑未來生活與工作模式

目前香港器官捐贈情況分析報告

器官捐贈登記人數創新高,但捐贈率仍然偏低

截至2025年3月底,香港器官捐贈中央登記名冊的登記人數接近40萬,創歷史新高。然而,儘管登記人數有所增加,香港的器官捐贈率仍然是全球最低的地區之一。過去兩年,每年遺體器官捐贈者不足30人,平均每百萬人口僅有3.6至4.7名捐贈者,遠低於西班牙和美國等器官捐贈率最高的國家。

器官移植輪候時間長,病人苦苦等候

由於器官捐贈率偏低,導致器官移植輪候時間漫長。目前,香港有超過2,600名器官衰竭患者正在輪候器官移植,其中以腎臟移植的需求最大。腎臟移植的平均輪候時間為7年,最長可達20至30年。等待心臟、肺和肝臟移植的病人,平均輪候時間約為兩至三年。許多病人在輪候期間病情惡化,甚至不幸離世。

器官捐贈的障礙與挑戰

  • 傳統觀念的影響: 許多人仍有「保留全屍」的傳統觀念,不願意捐贈器官。
  • 家人反對: 即使死者生前已登記器官捐贈,但若家屬反對,仍無法進行器官移植。
  • 公眾對器官捐贈的誤解: 部分市民對器官捐贈存在誤解,例如擔心器官不適合移植、害怕離世後受苦等。
  • 潛在捐贈者識別不足: 醫院未能及早識別出適合捐贈器官的腦幹死亡病者。
  • 取消登記人數增加: 2024年取消器官捐贈登記的人數大幅增加,顯示推廣工作仍有進步空間。
  • 推動器官捐贈的措施與建議

  • 加強公眾教育: 透過宣傳片、講座等方式,普及器官捐贈知識,消除公眾誤解,鼓勵市民登記器官捐贈。
  • 鼓勵與家人溝通: 器官捐贈者應事先與家人商討捐贈意願,確保其意願在離世後得到尊重。
  • 優化潛在捐贈者識別機制: 於急症醫院成立由深切治療科專科醫生及器官移植聯絡主任組成的專組,及早識別潛在捐贈者。
  • 探討跨境器官捐贈互助機制: 與內地探討建立恆常化的器官移植互助機制,讓更多病人受惠。
  • 參考國際經驗: 參考西班牙和澳洲等器官捐贈率最高的國家,成立由深切治療科專科醫生出任的器官移植統籌員,駐院識別潛在器官捐贈病者。
  • 持續進行宣傳推廣: 政府應繼續與社區夥伴合作,在不同範疇致力推廣器官捐贈,多管齊下強化公眾教育和宣傳。
  • 探討「預設默許」機制: 考慮引入外國盛行的「預設默許」機制,讓不想捐贈器官的市民主動登記。
  • 關懷力量的角色與貢獻

    香港關懷力量推出器官捐贈計劃,旨在消除公眾誤解,縮短輪候器官的時間。該計劃透過邀請藝人及輪候器官移植人士拍攝宣傳片,以真實故事普及器官捐贈知識,並舉辦講座。此外,關懷力量也積極鼓勵市民登記器官捐贈,為病患者帶來希望。

    結論:集結關懷力量,推動器官捐贈

    器官捐贈是無私奉獻、拯救生命的大愛行為。雖然香港的器官捐贈率仍然偏低,但隨著越來越多市民的關注和參與,以及各界力量的推動,相信香港的器官捐贈情況將會有所改善,為更多器官衰竭患者帶來重生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