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風暴:國民黨醞釀罷免賴清德總統案的深度解析
台灣政壇風起雲湧,國民黨計畫於下個月,也就是五月二十日賴清德總統就職滿一週年之際,發動針對總統賴清德的罷免運動,此舉無疑為已然緊繃的朝野關係投入震撼彈,預示著未來數月台灣將籠罩在政治對抗的陰影之下。這場醞釀中的罷免案,不僅涉及複雜的法律程序與政治角力,更牽動著台灣民主體制的穩定與發展。
導火線:累積的政治爭議與不滿
國民黨發動罷免行動,並非一日之寒,其背後有著多重因素的累積。最直接的導火線,是國民黨對賴清德政府近期一連串施政的不滿與批評。國民黨主席朱立倫痛批賴清德「毀滅台灣民主」、「比共產黨還極權」,指控賴清德政府利用司法打壓在野黨,並發動「青鳥行動」打擊異己,將台灣帶入「綠色文革」。 朱立倫更直指,當賴清德動用司法工具打壓民眾黨、國民黨時,就是以「蓋世太保」、「東廠」手段施行威權統治。 近期,國民黨新北市黨部、基隆市黨部遭到搜索,也引發國民黨的強烈反彈,認為是賴清德政府進行政治追殺。 此外,賴清德政府的經濟政策、能源政策以及相關爭議,例如萬里老宅的違建爭議,也可能加劇了在野黨的不滿。
罷免之路:漫長而艱困的法律程序
根據台灣《憲法增修條文》及《總統副總統選舉罷免法》,總統罷免案的門檻極高,需要經過多個階段。 首先,罷免案的提議須經全體立法委員四分之一的同意。 接著,罷免案的提出須經全體立法委員三分之二的同意。 最後,罷免案的通過需要中華民國自由地區選舉人總額過半數的投票,且有效同意票須過半數。
具體來說,罷免案的流程大致如下:
現階段,國民黨雖然聲勢浩大,並擁有部分民意支持,但在立法院席次上並未達到能單獨通過罷免案的門檻。 因此,國民黨必須爭取其他在野黨派的支持,特別是民眾黨。 然而,民眾黨對於是否參與罷免賴清德的態度目前仍待觀察,有報導指出民眾黨認為此事茲事體大,仍需內部討論。 即使罷免案能在立法院闖關成功,最終仍需由全體選舉人投票決定,且需要極高的同意票門檻,這使得總統罷免案在實務上極為困難。
政治盤算:罷免運動背後的策略與影響
國民黨發動罷免運動,除了表達對賴清德政府的不滿,更有其政治策略考量。 朱立倫已下令國民黨所有民意代表,包含不分區立委、各縣市議員、鄉鎮市民代表,協助推動罷免綠營立委的第二階段連署,並將連署結果列入考核公告。 這顯示國民黨意圖透過罷免總統運動,同步操作對綠營立委的罷免,以激發藍營支持者的士氣,並在基層擴大政治動員,為未來的選舉鋪路。 這種「雙重罷免」策略,企圖在全國範圍內製造政治壓力,迫使執政黨讓步或回應在野黨的訴求。
然而,罷免運動也可能帶來副作用。 過度的政治對抗可能加劇社會的分裂與不安,影響政府施政的穩定性。 此外,若罷免案最終未能成功,反而可能鞏固執政黨的地位,並削弱在野黨的政治能量。 另一方面,民進黨則認為罷免總統欠缺社會正當性,是淪為政治操作,並表示民進黨團不會隨之起舞。 他們強調民主的紛爭應以民主方式解決。
未來展望:朝野僵局與民主挑戰
國民黨發動罷免賴清德運動,無疑為台灣政局增添更多變數。 在朝小野大的立法院結構下,朝野之間的合作空間本就有限,而罷免案的提出將使雙方關係更加惡化,加劇政治僵局。 如何在激烈的政治對抗中維持民主機制的正常運作,並尋求解決問題的共識,將是台灣社會面臨的嚴峻挑戰。 國民黨的罷免行動,其最終結果不僅取決於法律程序,更深受民意向背與政治力量消長的影響。 台灣的民主韌性,將在這場政治風暴中接受考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