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削減科研經費引爆人才爭奪戰 各國搶挖頂尖科學家

人才流失的潮湧:美國科研危機下的全球競逐

科學研究是國家進步與競爭力的核心驅動力,而人才是科研活動中最寶貴的資產。然而,近期美國科學界面臨一場前所未有的挑戰:研究經費的削減導致大量科研人才外流,引發全球各國爭相「撿漏」的局面。這不僅影響了美國的科學領先地位,也重塑著全球科研格局。

不確定的陰影:經費削減與政策動盪

美國政府近年來大幅削減科研經費和崗位數量,為科研人員帶來了極大的不確定性。例如,近期聯邦政府突然終止了200多項與愛滋病相關的研究資助,並削減了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NIH)對COVID-19研究的撥款。此外,因校園抗議等原因,部分大學的研究經費也被大幅削減。這些舉措讓許多科研人員感到不安,難以規劃長期的研究項目,甚至無法確定自己的職位能否持續。一位化學工程師表示,在美國,科研人員很難申請到長期的研究基金。政策的不穩定性,加上限制性移民政策的推行,在學術界造成了一種不確定和不滿的氣氛。一項針對1600多名科學家的調查顯示,高達75.3%的受訪者考慮離開美國。這種趨勢在年輕研究人員中尤為明顯,超過80%的研究生和75%的博士生正在積極尋求國外機會。

出走的理由:科研環境與發展前景

除了經費削減和政策動盪,美國科研環境本身的一些問題也成為人才流失的推動因素。一些華裔科學家表示,自2018年「中國行動」實施後,潛在的聯邦調查壓力給他們帶來了更高的離開動力和更低的申請聯邦資助的動力。他們在繼續科學研究過程中感到焦慮並面臨新困難,其中61%的人考慮離開美國,45%的人避免申請聯邦撥款。此外,一些回流的華人科學家認為,中國對科學的大量且快速增長的投資、較高的社會聲望、有吸引力的經濟回報以及有能力的合作者和助手等「拉動因素」,也是促使人才回流的部分原因。同時,也有觀點認為,美國的科研環境更純粹,學術氛圍更好,更適合潛心搞科研的人。然而,當不確定性和壓力增加,即使是曾被視為科研燈塔的美國,其吸引力也正在減弱。

全球的機遇:各國的「撿漏」行動

在美國科研人才外流之際,世界各國正積極抓住這一機會,爭相吸引這些優秀人才。歐洲和加拿大成為熱門選擇地。數據顯示,美國科學家對加拿大職位的申請量同比增長41%。歐洲科研機構也積極行動,例如法國艾克斯-馬賽大學推出「科學安全港」計劃,德國馬克斯•普朗克學會也推出「跨大西洋計劃」,旨在吸納因美國政策受限的頂尖人才。亞洲國家,包括中國,也成為美國科研人員考慮的目的地。一些國家不僅提供撥款和簡化移民程序,甚至提供「安家費」。例如,香港也正在考慮推出「科學家救生艇計劃」等措施,以吸引受美國政策影響的科研人才。這場全球人才爭奪戰的升溫,反映了各國對高端科研人才的渴求,也凸顯了美國在人才競爭中面臨的挑戰。

生物醫學領域的震盪:關鍵領域的人才流失

生物醫學領域是美國科研實力的重要體現,也是此次人才流失的重災區。NIH撥款的間接成本上限設置等政策變化,可能導致部分頂尖大學和醫療機構損失巨額資金,影響實驗室的運作能力。這對正在進行的阿茲海默症、癌症、傳染病和神經科學等領域的研究造成衝擊,導致數百個項目短期內無法完成。臨床研究人才的流失可能導致重大疾病治療試驗減少,直接危及患者生存希望。一些生物醫學領域的博士後研究員表示,雖然不願背井離鄉,但在經費大幅削減的情況下,他們可能別無選擇,只能離開美國。歐洲的一些病毒學家已經將美國的動盪視為招募頂級科學家的黃金機會,認為這將促進歐洲在傳染病研究等領域的發展。

未來展望:全球科研格局的重塑

美國科研人才的外流以及各國的積極引才行動,正導致全球科學人才的重新分佈。亞洲國家的一些研究人員也傾向於選擇歐洲而非美國,進一步加劇美國科學競爭力的下滑。如果美國政府繼續削弱對科研的支持,其長期以來的科學領先地位可能面臨嚴峻挑戰。這場人才爭奪戰不僅關乎各國的科研實力,更關係到未來的科技創新和經濟發展。全球科研格局正在迎來重大調整,各國都在努力提升自身的吸引力,以在全球科技競爭中佔據有利位置。如何在不確定的環境中留住和吸引頂尖科研人才,是美國乃至全球各國都需要深入思考和積極應對的重大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