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革命!顛覆未來的科技浪潮

政治風暴前的序曲:國民黨的「罷賴」信號

當政治的潮水開始湧動,往往預示著權力格局可能迎來新的挑戰。台灣政壇近來最引人矚目的動態之一,莫過於在野黨中國國民黨所發出的「罷免總統賴清德」行動信號。此一動作不僅是單純的政治表態,更是在特定時機點,結合了民意趨勢、國會生態以及司法攻防等複雜因素交織而成的策略運用。國民黨主席朱立倫明確表示,計畫在下個月,即賴清德總統就職滿一週年之際,啟動罷免與彈劾的相關議案,並在全台灣各地發動相關運動。這場政治風暴的序曲已經響起,其背後的動機、過程與潛在影響,值得深入剖析。

為何在此時此刻?:時機與動機的探究

政治行動的選擇往往有其精準的時間點。國民黨將啟動「罷賴」運動的時間點定在賴清德總統就職滿一週年之後,並非偶然。這個時間點通常是檢視執政黨成績單的重要節點,民意風向容易出現變化。根據最新的民調顯示,賴清德總統的施政滿意度出現了「死亡交叉」,不滿意度首次超過滿意度。這一下滑的民意基礎,為在野黨提供了發起挑戰的空間與理據。

國民黨發起罷免運動的動機,從其公開說法來看,主要基於對賴清德總統執政風格的批評。朱立倫指控賴清德「鬥爭在野黨」,甚至認為其行事「比共產黨還共黨黨,比法西斯還要法西斯」。國民黨認為賴清德就職一年來,並未如其所言團結台灣,反而不斷地「鬥」在野黨,甚至運用司法手段追殺異己。近期檢調偵辦涉及地方罷免案的連署爭議,搜索國民黨地方黨部並約談黨工,更被國民黨視為是賴清德政府「司法追殺」、「辦藍不辦綠」的證據,進而激化了發動「大罷免、大彈劾」的決心。國民黨與民眾黨在凱道集會中高喊「反綠共、戰獨裁」,也反映了將罷免行動定調為對抗「獨裁」的反擊。

此外,發動總統罷免運動也可能是在野黨在國會擁有席次優勢下,對執政黨施壓的一種手段。儘管總統罷免門檻極高,難以達成實質效果,但透過發起罷免動議並結合街頭運動,可以凝聚反執政黨的力量,製造政治話題,爭取更多媒體曝光與社會關注,進而達到牽制執政黨、累積未來選舉能量的目的。民眾黨主席黃國昌也表示,希望賴清德下台是許多台灣人民共同的心聲,顯示藍白陣營在此議題上有一定程度的共識與合作意願。

法律框架下的挑戰:總統罷免的門檻與程序

總統罷免是憲法賦予人民的權利,但在台灣,這項權利的行使需經過極為嚴謹的程序與高門檻,以確保憲政體制的穩定。根據憲法增修條文及相關法律規定,總統罷免案的流程主要分為幾個階段:

首先是提議階段。總統罷免案需由全體立法委員的四分之一連署提出,並附具罷免理由。目前的立法院共有113席立委,四分之一即需要至少29席立委的提議。考慮到國民黨與民眾黨在立法院的席次合計超過半數,達到此一門檻在理論上是可行的。

接下來是審查與議決階段。罷免案提出後,將送交立法院程序委員會編列議程,提交院會後,不經討論,直接交付全院委員會審查。全院委員會應在15日內完成審查,並通知被提議罷免人在審查前提出答辯書. 如果被提議人未提出答辯書,全院委員會仍可逕行審查. 審查完成後,罷免案將提報院會以記名投票表決。這個階段的關鍵門檻在於,罷免案必須經由全體立法委員的三分之二同意,才能成立。目前全體立委三分之二需要至少76席立委的同意。由於在野黨席次合計並未達到此一絕對多數,這成為罷免案在立法院階段最主要的技術性難關. 過去台灣立法院曾多次對前總統陳水扁提出罷免案,但均因未能獲得三分之二立委同意而未能成立.

如果罷免案在立法院通過了三分之二同意的門檻而成立,將進入最後的公民投票階段。罷免案成立後,必須送交中華民國自由地區(台灣、澎湖、金門、馬祖)進行公民投票. 罷免案的通過門檻極高,必須經由中華民國自由地區「選舉人總額」的過半數投票,並且「有效票」過半數同意罷免時,才算通過. 「選舉人總額」是指具有投票權的總人數,而非實際投票人數。這意味著需要超過一半的合格選民出來投票,並且在有效票中,同意罷免的人數超過不同意罷免的人數,罷免案才會成功。由於總統選舉通常有數百萬甚至上千萬的選舉人總數,要達到過半數投票並同意,其難度可想而知。此一門檻遠高於一般公職人員的罷免案,顯見憲法設計旨在避免總統職位因輕率的政治鬥爭而頻繁動盪,以維護國家政局的穩定.

綜觀總統罷免的法定程序與門檻,從立法院三分之二同意,到公民投票需選舉人總額過半數投票且有效票過半數同意,任何一個環節都充滿巨大的挑戰. 在目前國會席次分佈下,要通過立法院階段的三分之二同意票幾乎不可能;而公民投票階段的過半選舉人投票並同意,更是一個極高的民意門檻。因此,從法律層面來看,國民黨此次發動的「罷賴」運動,其成功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政治攻防的煙硝:策略與潛在影響

既然法律上的成功機率不高,國民黨為何仍要大張旗鼓地發動「罷賴」運動?這更像是一場精心策劃的政治攻防戰。

首先,這是一種對抗執政黨、凝聚內部及盟友力量的手段。在經歷近期一些政治事件與司法行動後,國民黨感受到來自執政黨的壓力,透過發動總統層級的罷免,可以展現對抗的姿態,激勵支持者的士氣,並拉攏對執政黨不滿的民眾黨及其他中間選民. 朱立倫要求所有國民黨民意代表,從立委到縣市議員、鄉鎮市民代表,都要全力協助「罷綠」選區的第二階段連署,並將成果列入考核公告,這是一種將「罷免」議題內化為黨務工作,藉此檢驗並提升黨員戰鬥力的策略。

其次,這是一種創造政治聲量、轉移焦點的方式。當國民黨面臨自身黨員涉嫌違法連署等爭議時,發起總統罷免這樣更具爆炸性的議題,可以有效轉移社會大眾的注意力,將政治主戰場拉抬到總統層級,模糊掉自身面臨的司法困境。同時,這也能為在野黨提供源源不斷的媒體曝光機會,保持政治上的能見度。

第三,這是一種測試民意水溫、為未來佈局的鋪墊。雖然總統罷免短期內不會成功,但透過發動罷免運動,國民黨可以在各地組織動員,測試其在基層的動員能力,同時也能觀察社會大眾對於執政黨的不滿程度以及對罷免議題的反應。這些數據和觀察將為未來的選舉(包括立委選舉、地方選舉甚至下一次總統選舉)提供重要的民意參考與策略依據。

然而,發動總統罷免運動也存在潛在的風險。如果罷免行動未能獲得廣泛民意支持,反而可能引發民眾的反感,認為在野黨只是在進行無謂的政治內耗,忽略民生議題,進而損害自身的形象。民進黨方面也迅速回應,批評國民黨「抄名冊」違法在先,卻以政治攻擊民主與司法,是「見笑轉生氣」,並認為真正該被罷免的是那些「朝拜中共高官」的藍委。這顯示執政黨也會藉此機會反擊,將焦點拉回在野黨自身的問題上。此外,過度的政治對抗也可能導致社會更加撕裂,影響政府的正常運作和國家的整體發展。

結語:一場高難度的政治操盤

國民黨宣布將於下月發動罷免賴清德總統的運動,這是一場在台灣獨特憲政體制下,門檻極高的政治操盤。儘管法律上成功罷免總統的可能性微乎其微,但這場運動的意義更在於其政治層面的策略考量。透過「罷賴」的號召,國民黨試圖凝聚反對勢力、測試民意、轉移焦點,並為未來的政治競爭累積能量。這場運動的後續發展,將不僅牽動藍綠白三方的政治互動,也將對台灣的政治生態、社會氛圍以及府院關係產生深遠的影響。這是一場注定充滿挑戰、過程遠比結果更具政治意義的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