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削減科研經費引爆人才爭奪戰 各國搶挖頂尖科學家

科技競逐的新賽局

當全球的目光聚焦於AI晶片、量子計算、生物科技等前沿領域的突破時,一場無聲卻激烈的競賽正在全球範圍內展開。這場賽局的核心不是技術本身,而是掌握技術、推動創新的關鍵——科研人才。長期以來,美國以其充裕的科研經費、頂尖的研究機構及相對自由的學術環境,吸引著全球最優秀的科學家和研究人員。然而,近期美國政府在科研經費上的連番削減,正悄然改變這一人才磁場的引力,引發了全球各國爭相「撿漏」的熱潮,試圖從這股流失的活水中分一杯羹。這不僅是人才的重新分佈,更是未來科技版圖重塑的前奏。

經費寒冬下的美國科研界

美國科研經費的削減並非空穴來風。據《自然》雜誌的分析,在某些政策影響下,美國政府大幅削減了科研經費和崗位數量,導致美國科研人員開始積極尋求海外的職業機會。 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NIH)和國家科學基金會(NSF)作為美國科研領域的兩大主要資助機構,其預算都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削減。有報導指出,NIH的經費直接降到15%,而NSF的預算更是暴跌三分之二。 這種「斷崖式」的下降,使得許多正在進行的研究項目,特別是那些需要長期投入的基礎研究,面臨被迫中斷的窘境。 例如,哈佛大學一項原本計劃利用基因編輯技術開發新型癌症治療方法的研究項目,就因NIH經費削減而被迫暫停。 此外,美國聯邦政府還突然終止了超過200項與愛滋病等相關的研究資助,並削減了NIH對COVID-19研究的撥款。 甚至一些知名大學如哥倫比亞大學的部分科研項目,也因政府政策變化而面臨撥款暫停。

這種經費緊縮的局面,直接影響了大學的科研活動,包括項目中止、人才流失、基礎設施建設受阻,甚至對研究生教育也造成了限制。 科研人員的薪資和福利因經費不足而縮水,使得許多人選擇離開學術界。 根據《自然》雜誌的調查,有高達75%的美國受訪科學家正考慮遷往歐洲或加拿大。 這種情況加劇了科研人員的不安全感,他們難以規劃長期的研究,甚至不確定自己的職位能持續多久。 正如一位從斯坦福大學轉至瑞士伯爾尼大學的化學工程師所言,在美國,科研人員甚至無法確定自己的職位能持續多久,更難以申請長期研究基金。

人才流失的警訊與漣漪效應

美國科研環境的惡化,直接導致了人才外流的趨勢日益顯現。 《自然》職業平台(Nature Careers)的數據顯示,2025年1月至3月,美國科學家申請海外職位的數量較2024年同期增長了32%,同時,瀏覽海外職位的美國用戶數量增加了35%。 尤其在2025年3月,隨著政府進一步削減科研預算,海外職位的瀏覽量同比激增了68%。

這種人才流失不僅是數字上的變化,更是對美國長期以來科學領先地位的嚴峻挑戰。 科研人才的外流可能導致美國科學界「貧瘠化」,並對全球科學發展造成損害。 除了經費削減,一些政策,例如曾經的「中國行動計劃」以及針對亞裔科學家的排擠現象,也對人才流失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據斯坦福大學的報告顯示,自2018年「中國行動計劃」推出後,離開美國的華人科學家增加了75%,其中生命科學領域最為明顯。

科研人才的外流領域,嚴重者包括人工智能、生物醫學及電腦科學,而這些正是當前科技競爭最為激烈的領域。 科研人員的離開,意味著寶貴的知識、經驗和創新潛力正在從美國流向世界各地。

全球「撿漏」大作戰

面對美國科研人才的外流,世界各國正抓住機會,積極展開「搶人才」的行動。 這場全球範圍內的「撿漏」大作戰,顯示出各國對於未來科技競爭主導權的渴望。

加拿大和歐洲成為美國科學家考慮的首選目的地。 加拿大接收到的來自美國科研人員的求職申請大幅增加。 與此同時,歐洲的科研機構也在積極吸引美國人才。 例如,法國艾克斯-馬賽大學推出了「科學安全港」計劃,撥款1500萬歐元資助15名受美國政策影響的科學家,結果收到了298份申請,其中多數來自美國。 德國馬克斯•普朗克學會也推出了「跨大西洋計劃」,旨在與美國機構建立聯合研究中心,並提供更多博士後和青年科學家職位,以吸納因美國政策受限的頂尖人才。 數據顯示,2025年3月,美國科學家申請歐洲職位的數量同比增長32%,而歐洲研究人員申請美國職位的數量則下降了41%。 法國總統馬克龍更是公開向全球,尤其是受美國政策影響的科研人員發出邀請,呼籲他們選擇法國、選擇歐洲。 歐盟也迅速反應,計劃加倍資助遷往歐洲的學者,法國、德國等13個國家的研究部長聯合發出呼籲,表示要「接納受政策壓迫的頂尖人才」。 荷蘭、比利時等國也紛紛推出專項計劃,吸引美國的科學家。

除了歐洲和加拿大,亞洲國家,包括中國,也成為美國科學家考慮的目的地。 中國在「十四五」規劃中將科技創新列為國家核心戰略,科研經費投入不斷增加,與美國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香港作為連接內地與世界的窗口,也被認為可以抓住這一機會,加強吸引人才的力度。 香港特區政府被建議可以推出「科學家救生艇計劃」,為受美國政策影響的科研人才提供特別簽證和「全球科研菁英基金」等支持。

這場人才爭奪戰,不僅僅是為了彌補自身科研力量的不足,更是對未來科技競爭的提前布局。 各國意識到,人才是推動科技進步和掌握未來主導權的關鍵要素。 通過吸納美國流失的頂尖人才,這些國家不僅能增強自身的創新能力,更有機會在人工智能、生物技術等前沿領域實現彎道超車。

長遠衝擊與未來版圖

美國科研經費的削減和由此引發的人才流失,其長遠衝擊是深遠的。 如果這種趨勢持續下去,美國在21世紀科學、醫療和科技創新方面的全球領先地位將面臨嚴峻挑戰。 這不僅僅是美國自身的損失,也可能對全球科學的發展造成不利影響。

這場變局正在重塑全球的科技格局。 過去由美國獨攬大權的局面可能被打破,多極化發展的趨勢將愈發顯著。 不同國家和地區將在科技舞台上各自發揮所長,共同推動全球科技進步。

對於正在積極吸引人才的國家而言,這是一個難得的機遇。 通過提供有吸引力的研究條件、穩定的資金支持以及相對自由的學術環境,他們可以在全球科技競爭中脫穎而出。

未來的科技版圖將不再依賴於單一國家的強大,而是取決於全球範圍內人才、資金和創新資源的有效配置。 美國當前的政策選擇,無疑為其他國家提供了一個乘勢而上的機會。 這場科技競逐的新賽局,正在加速演變,其最終結果將決定未來數十年全球科技和經濟力量的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