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遊業,作為一個高度依賴於信心與氛圍的產業,其脆弱性遠超我們的想像。一場天災固然能帶來直接的破壞與阻礙,然而,更為陰險且難以捉摸的「謠言」,卻可能在無形中對旅遊業造成持續且深遠的重創,甚至在災害平息後,依然像揮之不去的陰影籠罩著目的地。近年來,日本,這個備受全球遊客喜愛的國家,便經歷了由災難謠言所引發的旅遊業風暴,生動地展示了假訊息的巨大殺傷力。
風起:謠言的溫床與萌芽
每一次重大災難後,社會心理往往會進入一個敏感且充滿不確定性的時期。此時,官方資訊可能尚未全面到位,而大眾對於資訊的需求卻極為迫切。這種資訊的真空或不對等,恰好成為謠言滋生的溫床。以日本為例,過去的地震、海嘯等自然災害,以及伴隨而來的核電廠事故,都曾在國際間引發了各種真假難辨的傳聞。這些傳聞,輕則誇大災情,重則渲染後續影響,例如所謂的「輻射污染」範圍擴大、食品不安全、甚至對人體健康有長期危害等,即使官方進行闢謠並提供科學數據,部分民眾仍難以完全釋懷。
近期,更出現了基於非科學預測的「災難謠言」,例如關於特定日期將發生強烈地震或海嘯的說法。這些預言往往源於特定書籍、漫畫內容或網路上的個人臆測。雖然缺乏科學根據,但透過網路社群媒體的快速傳播,卻能在短時間內觸及大量潛在遊客,引發不必要的恐慌。有報道指出,與這些所謂「預言」相關的網路影片觀看次數甚至可以累計過億。這種現象顯示,非理性的預言,在特定時空背景下,結合社群媒體的傳播力,足以成為新的謠言源頭,對社會造成影響。
浪湧:謠言的擴散與變形
災難謠言的傳播速度與廣度,在現代資訊環境下呈現出驚人的力量。社群媒體平台,如YouTube、Facebook、X(原Twitter)、TikTok等,成為謠言快速擴散的主要管道。一段聳動的影片、一篇繪聲繪影的貼文,或者一個具備一定追隨者的帳號發布的「預測」,都可能像病毒一樣迅速傳播開來。
更令人擔憂的是,謠言在傳播過程中往往會發生變形與扭曲。最初的隻字片語,可能會被加油添醋,加入更多細節,變得更加「可信」或更具煽動性。例如,關於「7月大地震」的謠言,便結合了漫畫預言、風水師說法,甚至被與官方發布的潛在南海海槽大地震情境估計、中國駐日大使館的防災提醒等正規資訊錯誤連結,進一步加劇了民眾的擔憂和揣測。部分海外媒體的不準確報道或將不同資訊混為一談,也可能在無意中助長了謠言的傳播。
這種「劣幣驅逐良幣」的現象,使得科學、理性的闢謠資訊難以在第一時間有效地穿透謠言迷霧,抵達潛在遊客的心智。即使日本氣象廳和政府單位明確指出,以目前的科學技術無法精準預測地震的時間和地點,並呼籲民眾勿聽信謠言,但謠言造成的既定印象一旦形成,便難以輕易扭轉。
巨創:謠言對旅遊業的衝擊
災難謠言對日本旅遊業的衝擊是直接且顯著的。最明顯的影響體現在旅遊預訂的下降和航班班次的減少。有航空公司坦承,受「地震預言」謠言影響,春季航班的預定量比預期減少了約三成。為了維持航線運營,不得不決定在接下來的數月內減少部分往返日本的航班班次。這種航班的減少不僅影響了航空公司的營收,也直接降低了遊客前往日本的便利性,形成惡性循環。
旅遊業者也感受到了寒意。有旅行社負責人表示,受所謂大地震傳言影響,復活節期間赴日旅遊團明顯減少,連暑假傳統的報團高峰期也出現觀望情緒,預計報團數目將不如去年。日本政府觀光局在海外的辦事處也回報,當地流傳著「日本即將發生地震」的傳聞,部分地區出現了取消旅遊計畫的情況。
除了宏觀數據的變化,具體地區和產業也受到不同程度的影響。一些原本依賴特定航線帶來遊客的地區,如仙台和德島,因航班減少而面臨遊客下降的壓力。儘管如成田和關西等主要國際機場的航線受影響較小,但整體氛圍的變化,仍可能影響遊客的出行決策。
長遠來看,謠言造成的影響可能更為深遠。它不僅帶來短期的經濟損失,更可能損害一個國家或地區長期建立起來的旅遊形象和品牌。尤其是在地震等自然災害頻發的日本,假訊息的擴散會放大遊客對安全性的擔憂,使得他們在選擇旅遊目的地時更加謹慎。即使災害本身沒有發生,謠言留下的心理陰影仍會持續存在,阻礙遊客回流。福島核災後的經驗表明,即使時隔多年,關於輻射的謠言和擔憂仍持續影響著當地的旅遊業和產品銷售,遊客回流速度遠不及整體訪日遊客的增長。
應對:官方與民間的止損行動
面對謠言的衝擊,日本政府和地方政府迅速採取了應對措施。內閣府防災部門、氣象廳等官方機構紛紛透過官方網站和社群媒體發布闢謠資訊,強調目前的科學技術無法預測地震的具體時間地點,呼籲民眾不要輕信沒有科學根據的傳聞。地方政府首長,如德島縣和宮城縣的知事,也親自出面,強調日本的防災準備以及保障遊客安全的能力,試圖打消海外遊客的疑慮。
旅遊業者也積極採取行動。例如,有旅行社提出為受地震影響的遊客提供全額退費等額外保障措施,以增強遊客的信心。航空公司雖然減少了部分受影響的航班,但也表示將繼續關注情況,並努力維持其他未受明顯影響的航線。
然而,單純的闢謠和保證在資訊爆炸且謠言傳播迅速的時代可能是不夠的。需要更為主動和多元化的策略來應對。這包括與海外媒體和社交平台合作,追溯謠言源頭,限制不實資訊的傳播;加強與海外旅遊業者和潛在遊客的溝通,提供透明、可靠、即時的資訊;以及利用科技手段,如數據分析和人工智慧,識別和預警潛在的謠言傳播風險。
啟示:謠言治理與危機公關的課題
日本災難謠言重創旅遊業的案例,為所有高度依賴外部市場的產業,特別是旅遊業,提供了深刻的啟示。首先,它凸顯了在後真相時代,資訊治理的極端重要性。假訊息和謠言不再僅僅是茶餘飯後的談資,而是能對經濟造成實質性損害的威脅。政府和相關行業必須建立有效的資訊監測和快速反應機制,以便在謠言萌芽階段就能及時介入,阻止其擴散。
其次,危機公關的方式需要創新。傳統的官方聲明和記者會雖然必要,但在面對碎片化、去中心化的網路謠言時,其效果可能有限。需要利用社群媒體的特性,以更具親和力、更貼近目標受眾的方式進行溝通,例如製作短影音、圖文懶人包,或是與意見領袖合作,傳播正確資訊。同時,強調「即使發生災害也沒問題」的防災準備和應對能力,可能比一味強調「不會發生災害所以安心來」更能說服對目的地安全性有所擔憂的遊客。
最後,提升公眾的媒體素養和辨別能力是長期治本之道。遊客應學會從可靠的官方或正規媒體獲取資訊,對網路上的非官方消息保持警惕和批判性思維。
總結
日本因災難謠言而導致旅遊業受創的經歷,是一堂代價高昂的課程。它不僅展示了謠言在現代社會的巨大破壞力,也提醒我們,保護一個國家的旅遊業,除了提升硬體的服務品質和開發吸引人的景點,更需要築起一道對抗虛假資訊的軟體防線。未來,如何在自然災害與不實訊息交織的複雜環境下,有效地維護國家形象,保障產業發展,將是日本乃至全球旅遊目的地必須持續面對和深入研究的重要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