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財經的舞台上,中美兩大經濟體的互動,始終牽動著全球的目光。這不僅是兩個國家之間的博弈,更是影響國際貿易格局、供應鏈重塑乃至地緣政治穩定的關鍵。近期,美國財政部長貝桑的一番言論,如同一面鏡子,映照出當前中美關係的微妙態勢,以及中國似乎正在釋放的某些訊號。
冰山一角:關稅豁免背後的訊號
貝桑在接受財經媒體採訪時明確指出,中國近期針對部分美國商品採取了豁免報復性關稅的措施,這在他看來,是中國展現出希望緩和與美國之間貿易緊張局勢的具體表現。這項舉動雖然僅是龐大貿易關係中的冰山一角,卻是一個值得玩味的訊號。在高築的關稅壁壘之下,任何形式的鬆動都可能被視為立場軟化的跡象。對照過去幾年劍拔弩張的貿易爭端,這種看似細微的調整,或許正透露出北京希望為僵化的關係尋找突破口的意願。然而,他也強調,關稅情勢能否真正降溫,主導權仍在中國手中。美國政府各部門持續與中方保持溝通,顯示對話管道並未完全中斷,但複雜的中美關係本身,就決定了這是一條充滿挑戰的道路。
不可承受之重:關稅高牆的代價
貝桑進一步闡述了他的觀點,認為目前雙方互徵的高額關稅是不可持續的,形同一種「貿易禁運」。他指出,美國對中國商品徵收的關稅稅率高達145%,而中國對美國商品徵收的關稅也達到125%,如此極端的水平對兩國貿易造成了實質性中斷,對任何一方都沒有好處。這番話語,直指貿易戰帶來的經濟成本與效率損失。長期的高關稅不僅扭曲了正常的貿易流動,增加了企業的營運成本,也最終可能轉嫁到消費者身上,損害兩國乃至全球經濟的健康發展。貝桑認為,從經濟理性的角度來看,這樣的僵局無法持續下去,預計局勢最終會有所緩和。他認為,只有雙方共同降低這些過高的關稅,貿易談判才有可能繼續進行。這表明,在美方看來,關稅的降低應是雙向的,而非單方面的讓步。
夥伴的選擇與供應鏈的移轉
在談及中美貿易關係時,貝桑還提到了蘋果公司的動向。他認為,蘋果計劃將大部分供應美國市場的iPhone生產訂單轉移到印度,可能與中國「不可靠的貿易夥伴」形象有關。這一評論將貿易政策與供應鏈的穩定性直接連結起來。在高關稅以及地緣政治風險的雙重壓力下,跨國企業開始重新評估其供應鏈布局,尋求多元化和去風險化。蘋果的案例,雖然涉及企業的商業決策,但在貝桑的解讀中,卻成了中美貿易關係緊張導致的具體後果之一。同時,貝桑也透露,美國正積極與除中國之外的眾多重要貿易夥伴進行量身訂製的貿易協議談判,包括印度和日本,並取得了迅速進展。這似乎暗示著美國正在構建一個新的貿易夥伴網絡,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對中國供應鏈的依賴。
緩和的關鍵點與內在矛盾
儘管貝桑觀察到中國釋放的緩和訊號,但他同時強調,關稅情勢能否降溫,最終決定權在中國。這種說法背後,反映出美國政府對中國採取行動的期待。然而,美方的立場也存在某種內在的矛盾性。一方面,美國希望緩和緊張關係,避免衝突,並強調與中國保持接觸;另一方面,又維持高壓姿態,甚至財長貝桑曾表示,美國已經將中國「逼至不利位置」。這種既要競爭打壓又要建立「護欄」避免衝突的策略,使得中美關係的緩和之路顯得異常曲折。美國前國務卿布林肯也曾認為中美緊張關係有所緩和,認為是雙方對話與交往的結果,這與貝桑的觀點在形式上似乎一致,但對於緩和的程度和關鍵因素,各方的理解可能存在差異。美國國內對於對華政策也存在不同聲音,加劇了局勢的複雜性。
複雜棋局的下一步:謹慎與期待
中美關係猶如一盤複雜的棋局,每一步都牽動全局。貝桑的觀察與言論,為我們提供了一個審視當前形勢的視角。中國展現出緩和貿易緊張的意願,這可能是出於國內經濟的考量,或是希望為雙邊關係注入一些積極因素。而美方則強調高關稅的不可持續性,並將球踢回中國一側,要求雙方共同努力降低關稅。供應鏈的重塑和美國與其他貿易夥伴關係的深化,也成為這場棋局中的重要變數。未來,中美關係是否能如貝桑所預期的那樣迎來緩和,很大程度上取決於雙方的實際行動,特別是能否在關稅問題上找到共同點。然而,考慮到兩國在核心利益上的分歧,以及地緣政治等更廣泛層面的競爭,即使出現緩和,也可能是一個漫長且充滿變數的過程。全球經濟和市場都在密切關注著這場博弈的進展,期待著穩定與合作能夠最終戰勝對抗與不確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