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波濤下的潛流:解析國民黨罷免賴清德運動的號角聲
台灣政壇的風向,總是隨著潮汐不斷變化。近期,一股強勁的逆流正在匯聚,目標直指執政核心。國民黨公開宣示,將於五月正式啟動對總統賴清德的罷免行動,這不僅是政黨間的攻防戰,更是對未來政治格局的一次大膽試探。這場預計在下個月登場的「罷免賴清德運動」,究竟是擲地有聲的戰鼓,抑或是只聞樓響的虛招?其背後的政治算計、憲法門檻,以及潛在的影響,值得我們深入剖析。
戰鼓為何而鳴?在野的憤怒與策略考量
國民黨之所以選擇在賴清德上任即將屆滿一年之際吹響罷免號角,絕非無的放矢。從近期一系列的政治事件來看,在野黨累積了相當程度的不滿與憤怒。國民黨主席朱立倫直指,賴清德政府只知「鬥」在野黨,甚至動用司法資源進行壓制,使得台灣民主進入黑暗期。他批評賴清德將不同聲音導向「去天安門抗議」的說法,顯示其已遺忘「中華民國國民」的身份認同,失去了作為領導者的格局。這種論調,是國民黨試圖將其與民眾黨在凱道集會上提出的「反綠共,戰獨裁」口號具體化,將矛頭直接指向總統個人。
此外,在野黨認為,賴清德政府的施政成績蒼白無力,卻不斷製造社會衝突與仇恨,以此掩飾其無能。民眾黨主席黃國昌也附和,認為「想要賴清德下台,已經成為非常多台灣人民共同的心聲」。這些公開論述,不僅是在野黨累積民怨的出口,更是動員支持者、凝聚在野力量的重要策略。
值得注意的是,國民黨的罷免行動並非僅針對總統一人。朱立倫已下令,要求全國所有民意代表,從不分區立委到縣市議員、鄉鎮市民代表,都要全力協助「罷免綠委」的第二階段連署,並將其列入黨內考核。這顯示國民黨的目標是多層次的,既要挑戰總統的合法性與執政基礎,也要透過罷免個別綠營立委來削弱執政黨在國會的力量,進一步鞏固其在野監督的聲勢。這項策略的背後,是對去年縣市首長選舉及近期立委補選中展現的「藍白合」或至少是「非綠」整合潛力的延續與放大。
罷免總統:一條荊棘載途的憲法窄路
然而,台灣憲政體制下的總統罷免,是一項極其嚴苛且門檻極高的程序,絕非一蹴可幾。根據《憲法增修條文》及《總統副總統選舉罷免法》的規定,罷免總統需經歷三個階段:
首先是「提議階段」,需要全體立法委員的四分之一聯名提議,目前立法院共有113席立委,因此需要至少29位立委同意。國民黨目前在立法院雖為多數,擁有52席立委,加上民眾黨的8席,理論上要達到四分之一的提案門檻並不難。
其次是「連署階段」,提議後需經全體立法委員三分之二同意才能成案。這意味著需要至少76位立委的支持。雖然藍白兩黨合計超過半數,但要達到三分之二,仍需獲得部分無黨籍或其他小黨立委的支持,或者民進黨內部出現極大規模的分裂倒戈,這在當前政治生態下,幾乎是不可能任務。
最後是「投票階段」,罷免案成案後,需要在中華民國自由地區選舉人總額過半數的投票率下,有效同意票數多於不同意票數,且同意票數需達到原選舉區選舉人總數的四分之一以上,才能通過。以近年總統選舉的選舉人總數計算,這意味著需要數百萬張同意票,且投票率要能跨過半數門檻。這項門檻之高,使得總統罷免案在台灣憲政史上極為罕見,即便提出,也從未成功。
學者普遍認為,罷免總統門檻之所以設計得如此之高,是為了確保國家元首的穩定性,避免因一時的政治風波而動搖憲政基礎。東吳大學政治系教授蘇子喬便直言,罷免總統要四分之一立委提議、三分之二立委表決通過,而後續投票門檻更高,因此「要讓賴總統因為罷免而下台並不切實際」。彰師大公共事務與公民教育學系副教授劉兆隆也認為,罷免總統門檻「比倒閣還要高」,即使罷免成功,繼任者也是副總統蕭美琴,不至於重選總統。
政治動作的真實目的:施壓與動員
既然從憲法和實際政治環境來看,罷免總統幾乎不可能成功,為何國民黨仍要大張旗鼓地發動這項運動?學者們多認為,這是一項重要的「政治動作」。其真實目的,更可能是在於以下幾個層面:
第一,凝聚在野聲量,擴大政治影響力。透過發動全國性的罷免運動,國民黨得以整合黨內資源,號召支持者上街頭,製造社會聲量,形成對執政黨的強大輿論壓力。這不僅能檢驗並強化黨的組織動員能力,也能在民眾心中種下對現任總統「不適任」的印象。
第二,累積政治籌碼,為未來談判或選舉鋪路。高喊罷免,雖然難以達到實質效果,但可以作為在野黨施壓執政黨的工具。在特定議題上,這項運動可以成為迫使執政黨讓步的壓力源。同時,透過全國性的罷免行動,也能提早為下一次的選舉進行暖身和基本盤的固化。
第三,轉移焦點,回應支持者期待。在司法案件波及部分黨員,以及面對執政黨批評其政治立場的情況下,發動強力的反制行動,能夠有效轉移媒體和社會的關注點,並對內部支持者展現出強硬姿態,回應其對執政黨的不滿情緒。將矛頭指向總統,也能將個別案件上升到路線之爭,激化藍綠對立,鞏固自身支持群體。
第四,搭配其他行動,形成組合拳。國民黨總召傅崐萁已表明,除了提出罷免案,也將研究對賴清德提出彈劾案。雖然彈劾也需總統有法定犯罪事實,門檻同樣不低,但搭配罷免行動一同提出,形成「罷免彈劾組合拳」,更能彰顯在野黨「窮極一切手段」監督甚至拉下總統的決心,增加其行動的戲劇性和話題性。
未來展望:號角後的挑戰與未知
國民黨選擇在五月,即賴清德就職一周年後發動罷免行動,時間點的選擇有其考量。總統就職未滿一年不得罷免,這是憲法規定。因此,五月啟動,正好符合時間要件。同時,選在就職周年,也是對總統一年施政成績進行總體檢的號召,容易引發社會關注與討論。
然而,這場運動面臨的挑戰與未知數仍多。首先,如前所述,憲法門檻極高,實質成功可能性微乎其微。如何在缺乏實質進展的情況下,維持支持者的熱情與動力,避免「雷聲大雨點小」的批評,將考驗國民黨的政治智慧與動員能力。
其次,這項行動是否能獲得民眾黨的全力支持,也是一個變數。雖然黃國昌表示理解人民想要賴清德下台的心聲,但民眾黨對於參與罷免總統這等「茲事體大」的行動,仍表示尚待內部進一步討論。藍白合作的基礎在於共同的「非綠」立場,但在具體行動上,民眾黨有其自身的策略考量與支持基礎,未必會完全配合國民黨的節奏。
第三,民進黨的回應與反制。面對在野黨的罷免攻勢,民進黨勢必會強力反擊,將此定調為「政治操作」、「欠缺社會正當性」。執政黨可能會動員其支持者進行反罷免宣傳,並可能利用執政優勢進行議題設定或反制措施。這場政黨攻防將進一步激化台灣內部的政治對立。
最後,社會氛圍的影響。儘管在野黨聲稱罷免總統是多數人民心聲,但民意是流動的,是否真有足夠廣泛且堅實的民意基礎支持罷免總統,仍待觀察。如果社會對此興致不高,或是反感此類耗費社會成本的政治攻防,這場運動的效果將大打折扣。
總體而言,國民黨發動下月罷免賴清德的運動,是台灣政治舞台上的一齣高張力戲碼。它是在野黨對執政黨表達不滿、積蓄能量、爭取政治話語權的重要手段。雖然從實質成功的角度來看,總統罷免案極其困難,但這場運動的意義在於其政治宣示、組織動員以及對未來政局可能產生的長遠影響。無論最終結果如何,它都將深刻地影響台灣政壇的走向,並在歷史上留下一個註腳:在野黨如何在現行憲政框架下,運用有限的工具,挑戰看似穩固的執政權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