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和售港引北京關切!專家籲審慎溝通

潮起潮落,商海無涯,資本的逐利本性驅動著巨輪前行,然而,當這巨輪駛向戰略要衝,與國家利益的深水區交匯時,即便是叱าที商界的人物,也難免遭遇暗礁。近期,香港首富李嘉誠家族旗下的長江和記實業(長和)計劃出售其龐大的全球港口資產,這本應是一宗尋常的商業交易,卻因北京的介入,掀起了軒然大波,讓這場「賣港」大戲,充滿了不確定性與戲劇色彩。

長和作為全球領先的港口營運商之一,其業務遍布世界多地,掌握著多個重要的港口碼頭。這些港口不僅是國際貿易的關鍵節點,更是某些國家和地區的戰略要地。因此,當長和傳出計劃出售其海外港口業務的消息時,立即引發了市場和地緣政治層面的廣泛關注。根據報道,長和此次擬出售的是其遍布全球的43個港口資產,意向買家據悉是由美國投資巨頭貝萊德(BlackRock)領銜的財團,其中包括意大利航運巨頭地中海航運公司(MSC)旗下的港口營運商Terminal Investment Ltd (TiL)。這宗交易規模龐大,涉及資產眾多,無疑是全球港口及基礎設施領域的一宗重磅交易。

然而,這宗商業交易很快就觸動了北京的神經。中國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市監總局)對此表達了「高度關注」,並公開表示將依法進行審查。更為罕見且強硬的是,市監總局透過「答記者問」的方式明確強調,交易各方「不得以任何方式規避反壟斷審查」,且在未獲得批准前,不得實施集中,否則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 這一表態措辭嚴厲,火藥味十足,顯然不是針對一般商業交易的常規回應。這也意味著,長和與買家之間,即便達成了交易意向,也必須闖過中國監管機構的反壟斷審查這一關。

值得注意的是,在長和出售港口的消息傳出後,《華爾街日報》曾報道稱,為了加速交易進程或應對潛在的監管阻礙,買家財團考慮將最具敏感性的巴拿馬運河兩端的兩個港口從交易中剝離,先行收購其餘41個港口資產。 這種分拆交易的安排,被外界解讀為一種繞開特定國家或地區監管審查的策略,尤其是在涉及具有戰略意義的基礎設施資產時。巴拿馬運河連接大西洋和太平洋,是全球最重要的航運要道之一,其兩端的港口戰略地位不言而喻。由美資主導的財團收購巴拿馬港口,在地緣政治上無疑具有敏感性。這種分拆的做法,或許是希望通過將敏感資產與非敏感資產分開處理,降低審查難度,尤其是在巴拿馬港口方面,可能希望讓美國方面認為資產最終會掌握在美資手中。

然而,北京的回應直接粉碎了這種規避審查的可能性。市監總局明確指出,「不得採取任何方式規避反壟斷審查」,不論交易如何拆分,均須接受完整的反壟斷審查。 港區人大前常委譚耀宗和全國港澳研究會顧問劉兆佳均分析指出,北京中央對長和旗下43個港口業務的出售案全面盯場,分拆出售根本無法避開審查。 劉兆佳更直言,該交易攸關「一帶一路」戰略及中國航運產業利益,北京絕不輕易放行。 這揭示了北京此次強硬表態背後的核心考量:港口不僅僅是商業資產,更是與國家經濟戰略(如「一帶一路」)和國家安全緊密相關的戰略性基礎設施。控制或影響重要港口的營運,對於維護國家經濟利益、保障能源和貨物運輸安全、甚至在特定情況下具有軍事戰略意義。因此,對於可能影響這些戰略利益的交易,北京自然會高度警惕並採取干預措施。

除了經濟和戰略層面的考量,北京此次對長和交易的介入,也引發了關於香港營商環境和企業自主權的討論。長和是香港最具代表性的企業之一,其創辦人李嘉誠更是香港商界的傳奇人物。長和在海外的投資和商業活動,長期以來被視為香港作為國際商業中心的象徵。然而,此次出售港口受阻,以及來自官方和親北京媒體要求企業「以大局為重」、「做個錚錚愛國企業家」的言論,讓一些人擔憂這是否會損害香港企業的自主經營權,進而影響香港作為自由貿易港和開放市場的國際聲譽。 前法律界立法會議員郭榮鏗就罕有撰文批評北京政府的做法損害企業自主,認為香港作為自由貿易及開放市場的國際地位將受到影響。 這反映了在當前地緣政治背景下,即使是純粹的商業行為,一旦與敏感資產或國家戰略產生關聯,就可能面臨政治化的風險。

目前,長和與買家財團的獨家磋商期將於7月底屆滿,交易能否順利進行,仍是未知數。 北京的強硬立場,無疑為這宗交易增加了巨大的不確定性。要獲得中國監管機構的批准,交易雙方可能需要滿足一系列嚴苛的條件,甚至可能導致交易告吹。這場「賣港」大戲,不僅僅是長和的一宗商業交易,更是當前複雜地緣政治和經濟環境下,大型跨國企業在涉及戰略性資產交易時所面臨挑戰的一個縮影。它提醒人們,在追求商業利益的同時,必須充分認識到戰略資產的特殊性,以及相關國家的監管和地緣政治風險。對於香港企業而言,這也可能意味著未來在涉及敏感領域的國際交易時,需要更加謹慎,並充分評估潛在的政治風險。這宗交易的最終走向,將為全球商界提供一個重要的案例,揭示在日益複雜的國際局勢下,資本的流動與國家利益的博弈將如何相互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