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貿易的潮汐,從不只由商船的航跡繪製,更被資本的流向與地緣的博弈所牽引。在那些繁忙的泊位、巨大的起重機和綿延的貨櫃堆場背後,藏匿著錯綜複雜的商業考量與國家戰略。當香港商業巨擘長和(CK Hutchison)傳出擬出售其遍佈全球的港口資產,並引來北京當局「審慎行事、充分溝通」的關注時,這場交易的本質,便不再僅僅是一宗單純的資產買賣,而是當代全球經濟與政治相互纏繞的一個鮮活註腳。
港口,作為連接海洋與陸地、生產與消費的關鍵節點,自古以來便是兵家必爭之地。在現代,它們更是全球供應鏈的基石,是貨物流通的大動脈。誰掌握了戰略性的港口,誰便在某種程度上掌握了全球貿易的咽喉。長和,作為全球領先的港口營運商之一,其業務網絡遍及亞洲、中東、非洲、歐洲、美洲及澳大拉西亞,擁有和營運著眾多重要的碼頭。因此,長和擬出售其大部分港口資產的消息,無疑在全球航運界和政界激起了層層漣漪。
港口巨擘的戰略考量
長和擬出售的資產,據報涵蓋其和記港口集團(Hutchison Port Holdings)及和記港口集團控股(HPGHL)的全部股份,合共代表集團於和記港口集團的80%實際權益。這份龐大的資產清單,包括了集團在全球23個國家、43個港口的199個泊位及其相關營運資源。值得注意的是,通告明確指出,出售的資產不包括和記港口信託在香港、深圳和南中國營運的港口股權,以及任何在中國內地之港口。這意味著出售目標主要聚焦於長和在中國內地及香港以外的全球港口網絡。
潛在的買家,是一家由美國基金巨頭貝萊德(BlackRock)牽頭的財團。據初步協議條款,這筆交易的企業價值高達227.65億美元,而長和預計可從中獲得超過190億美元(約1,482億港元)的現金收益。長和方面將此交易定性為「純商業決定」,旨在透過資產優化來改善資產負債結構,預計淨負債率將顯著下降。在當前全球經濟環境下,透過出售非核心或成熟資產套現,以回籠資金用於再投資或提升財務健康度,是大型跨國企業常見的戰略手段。港口業務雖然是長和的第三大主營業務,且盈利穩定,但如此大規模的非核心資產出售,顯然是公司整體戰略調整的一部分。這筆巨大的現金流入,無疑將為長和在未來尋求新的增長點或應對市場波動提供充裕的彈藥。
然而,這宗交易牽涉的資產遍佈全球多個戰略要地,其影響力遠超出單純的商業範疇。其中最受矚目、也最具敏感性的,便是和記港口在巴拿馬擁有的港口權益。巴拿馬港口公司(Panama Ports Company, S.A.)擁有並營運著位於巴拿馬運河兩端的巴爾博亞(Balboa)及克里斯托瓦爾(Cristobal)港口。這兩個港口扼守著連接大西洋與太平洋的黃金水道咽喉,戰略地位無可取代。長和自1997年起便取得了這些港口的經營權,並在2021年將合約延長至2047年。美國作為巴拿馬運河的主要使用者,長期以來對中國背景(即使是香港企業)經營此地保持高度關注,甚至曾傳出美國前總統特朗普對此表達不滿,並指責巴拿馬運河目前由中國經營。這也解釋了為何長和在巴拿馬的港口辦公室曾遭受當地政府的審計調查。在當前中美大國競爭的背景下,巴拿馬運河作為全球貿易的關鍵節點,其控制權或主要經營者的變動,自然會引發地緣政治敏感。
京城的目光:敏感資產與戰略關切
正是在這種複雜的國際背景下,北京對於長和擬出售港口資產的交易表達了關注。中國外交部發言人在例行記者會上表示,注意到有關報道,並強調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對此高度關注,將依法進行審查。發言人更特別指出,「希望有關各方審慎行事,與中方有關部門充分溝通」,並警告交易各方「不得採取任何方式規避審查,未獲批准前,不得實施集中,否則將承擔法律責任」。同時,發言人重申,中方堅決反對利用經濟脅迫、霸道霸凌侵害損害他國正當權益的行為,但也歡迎外資企業來華投資。
北京的關注,並非無的放矢。港口作為「一帶一路」倡議中「設施聯通」的關鍵要素,在全球範圍內的戰略佈局對於中國的貿易流動和地緣影響力至關重要。雖然長和出售的資產不包括中國內地和香港的港口,但其海外網絡中的許多節點,特別是巴拿馬運河兩端的港口,對於維護中國的全球供應鏈安全和推進「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互聯互通具有潛在影響力。如果這些戰略性港口被美國基金牽頭的財團收購,從北京的視角看,可能會影響中國在全球貿易路線上的靈活性和安全性。
有報道引述知情人士稱,中國政府已向長和傳達,出售巴拿馬運河以外的港口並無大礙,這間接證實了巴拿馬港口在整宗交易中的敏感地位。港澳辦曾多次轉載批評長和行動的文章,甚至有消息傳出此事引發了北京高層的「震怒」,並影響到國企與李氏家族的新合作計劃。這一切都表明,北京看待這宗交易,是將其置於更廣闊的國家戰略和地緣政治框架下審視的。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的介入,更是將其上升到了反壟斷審查的層面,而反壟斷審查在涉及國家戰略利益的交易中,往往具有超越市場競爭本身的考量。
交易桌上的多方博弈
這宗價值近1500億港元的交易,涉及的遠不止長和與貝萊德財團兩方。它是一場多方參與、複雜精密的博弈。首先是商業談判本身,確定資產估值、交易條款以及未來經營權的過渡安排。其次是多個司法管轄區的監管審查。據報,這宗交易需要在包括歐盟、美國在內的至少12個司法管轄區通過反壟斷審查,過程漫長且充滿不確定性。潛在買家貝萊德財團一旦成功收購,其掌握的全球集裝箱碼頭吞吐量將大幅增加,可能躋身全球三大港口營運商之列,這自然會觸發各地反壟斷機構的關注。
然而,超越商業和標準監管的是地緣政治因素。北京的明確表態,為這場交易注入了強烈的政治色彩。外交部呼籲「審慎行事」和「充分溝通」,市場監管總局要求依法審查並不得規避,這些都指向北京希望在這宗涉及戰略資產的交易中擁有話語權,甚至可能影響交易的最終走向。在政治壓力下,原本預計的最終協議簽署日期據報已被推遲,甚至傳出交易「暫緩」的消息。這反映出,即使是如長和這樣具備豐富國際運作經驗的跨國企業,在涉及敏感資產的大型交易中,也難以完全擺脫地緣政治力量的影響。交易能否最終達成,不僅取決於商業條件和各國監管機構的審批,更與中方是否解除疑慮、各方能否達成政治上的諒解緊密相關。
此外,巴拿馬作為運河所在國,其政府的態度和立場也至關重要。雖然長和的經營權合約延長至2047年,但在大國博弈背景下,當地政府面臨的外部壓力(無論來自美國還是中國)都可能影響其對待港口營運商的方式。過去的審計調查,或許便是這種壓力的體現。
影響與展望
長和擬出售港口資產及其引發的北京關注,具有多層面的影響。對長和而言,若交易最終完成,將帶來巨額現金流,顯著改善財務狀況,為其未來的戰略轉型提供資金支持。同時,這也可能被視為長和進一步調整其全球資產組合、降低特定地緣政治風險的操作。然而,交易的「暫緩」也顯示出,在複雜的國際環境中,大型商業行為越來越難以與國家戰略完全切割。
對於全球港口行業而言,這宗交易若能成事,將重塑全球港口營運商的競爭格局。貝萊德財團的崛起,意味著新的資本力量進入港口領域,可能帶來新的營運模式或投資方向。同時,這宗交易的波折,也可能讓其他在全球擁有敏感或戰略性資產的跨國企業重新評估其投資和撤資策略。
更深遠的影響在於地緣政治層面。這宗事件凸顯了在全球戰略資產領域,商業邏輯與國家戰略之間的緊張關係。尤其是在大國競爭加劇的背景下,任何涉及關鍵基礎設施(如港口、通訊網絡、能源設施)的大型跨境交易,都可能被賦予政治意義,面臨額外的審查和干預。北京對這宗交易的強烈關注,顯示中國在全球戰略資產問題上的立場日益堅定,不僅關注境內資產安全,也對境外與自身利益相關的戰略節點保持警惕。這種趨勢,可能會增加跨國企業在全球佈局和資產重組的複雜性與不確定性。
這起事件也引發了關於香港企業在當前地緣政治格局中處境的討論。作為一家總部設於香港、業務遍佈全球的企業,長和的這宗交易及其引發的政治風波,反映了香港企業在全球運營中可能面臨的挑戰。在傳統上作為東西方之間橋樑的香港,其企業在進行重大國際交易時,如何平衡商業利益與不同國家(特別是中國和西方國家)的地緣政治關切,正成為日益突出的課題。
海權時代的潮起潮落
從歷史上看,港口總是與海權、貿易和國家興衰緊密相連。在21世紀,港口的重要性並未減弱,反而因為全球化的深入和供應鏈的複雜化而更為凸顯。長和擬出售全球港口資產並引發北京關注的事件,生動地展示了當代海權博弈的新形式:它不再僅僅是軍事力量的較量,更是資本、技術、規則和影響力在關鍵戰略節點上的隱形競爭。
這場仍在演變中的交易,其最終結果如何,以及它將對長和、全球港口行業及地緣政治格局產生怎樣的長期影響,仍需拭目以待。但可以肯定的是,它已經成為一個重要的案例,提醒著所有參與全球經濟活動的主體:在這個高度互聯卻又充滿分歧的世界裡,即使是看似純粹的商業行為,也可能被捲入地緣政治的潮汐,而那些掌握著全球關鍵節點的資產,其命運更是與大國的戰略考量緊密相連。這正是當代海權時代潮起潮落中,資本與權力共舞的真實寫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