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和港口出售案引關注 北京籲審慎溝通

在商言商?抑或國家大義?長和擬售全球港口資產案,引發北京罕見的高度關注與強硬表態,讓一樁看似單純的商業交易,瞬間被置於中美地緣政治競爭的聚光燈下,激起層層漣漪,遠超出商業範疇的討論,觸及國家安全、戰略資產控制乃至愛國主義的敏感神經。

全球航運巨頭的戰略轉移

長江和記實業(長和)作為全球領先的港口投資、發展及經營商,其業務遍布全球多個重要節點,形成一個龐大的港口網絡,是全球貿易鏈的關鍵組成部分。 這些港口不僅是貨物流轉的樞紐,更是地理位置優越、具有高度戰略價值的基礎設施。因此,當長和宣布計劃出售其海外港口業務的大部分權益時,立即引起市場的廣泛關注。 根據報導,此次出售涉及在全球23個國家營運的43個港口權益,企業價值高達228億美元,預計長和將從中獲得超過190億美元的現金收益。 交易的潛在買家是由美國貝萊德(BlackRock)牽頭的一個財團。

對於長和而言,這似乎是一項符合其集團戰略的商業決策,旨在優化資產結構,聚焦新的增長領域,並可能藉此避開日益複雜的地緣政治風險。 近年來,長和系已逐步削減在大中華區的資產敞口,其來自香港和中國內地的收入佔比已降至約12%。 在部分觀察家看來,這筆交易「在商言商」,是企業因應全球經濟及政治環境變化的理性選擇。

北京的強硬介入與戰略關切

然而,這樁商業交易很快就引發了中國官方和親北京媒體的強烈反應。批評聲音迅速湧現,指責長和此舉「背叛和出賣全體中國人」,漠視國家利益和民族大義。 中國外交部發言人郭嘉昆在例行記者會上表示,中方注意到有關報導,並強調中國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高度關注有關交易,將依法進行審查。 他明確指出,交易各方不得採取任何方式規避審查,未獲批准前不得實施集中(交易),否則將承擔法律責任。 外交部發言人更進一步表示,希望有關各方「審慎行事,與中方有關部門充分溝通」。

北京的關切核心,在於港口這類基礎設施被視為具有高度戰略意義的資產。尤其是在當前複雜的國際地緣政治格局下,主要大國對關鍵戰略節點的控制權爭奪日趨激烈。長和出售的港口中,位於巴拿馬運河兩端的兩個港口成為關注焦點。 巴拿馬運河是連接太平洋與大西洋的國際航運要道,戰略地位極為重要。 美國總統川普曾聲稱巴拿馬運河受到中國控制,並表示希望「奪回」這一戰略水道,而這筆交易恰好涉及將巴拿馬港口權益出售給美資財團,這無疑觸動了北京的敏感神經。 中國官方媒體和親北京輿論認為,美國試圖透過商業交易「侵吞」關鍵基礎設施,將長和的出售行為描述為在美國壓力下向美方「跪低」。

國家市場監管總局的反壟斷審查,以及外交部要求「審慎行事、充分溝通」的表態,均顯示北京正從法律和政治層面介入此案。 國家市場監管總局的反壟斷審查旨在保護市場公平競爭和公共利益,這為北京提供了監管的法理依據。 同時,報導也顯示,中國監管機構正在全面審查李嘉誠家族境內外的投資,以掌握其業務全貌,並有高層官員指示國有企業暫停與李嘉誠相關企業的新項目合作。 這一系列舉措,無疑是對長和施加壓力的信號,表明北京認為這筆交易已不僅僅是商業行為,而涉及國家安全和戰略利益。

「戰略資產」的全球博弈

長和港口出售案之所以引發如此大的波瀾,恰恰凸顯了在全球地緣政治緊張局勢下,「戰略資產」定義的擴大和相關交易的複雜性。過去可能僅被視為商業投資的港口、機場、數據中心等關鍵基礎設施,如今都被賦予了更高的戰略價值,成為國家間博弈的新前沿。 任何涉及這些資產控制權的轉移,都可能引發相關國家的安全擔憂和政治干預。

在此案中,長和出售的港口網絡遍布多個國家,其中包含對「一帶一路」倡議具有潛在重要性的節點。雖然長和方面強調交易純粹是商業性質,與政治無關,但北京顯然從國家戰略安全的高度來審視這筆交易。 親北京媒體甚至將其與華為、TikTok等公司在中美博弈中的遭遇相提並論,認為美國正以國家安全為由,對可能影響其利益的關鍵資產進行控制。

香港特區政府對此事的表態也微妙地反映了其在此問題上的位置。行政長官李家超表示,社會對此事的關切值得重視,任何交易都必須符合法律法規要求,港府將依法依規處理,並反對外國政府使用脅迫手段。 這一表態既強調了依法辦事,也間接回應了對外國潛在壓力的擔憂,同時也與北京反對「經濟脅迫」的論調相呼應。

困境與未來走向

長和面臨的困境顯而易見:在追求商業利益最大化的同時,如何平衡甚至應對來自北京的政治壓力,特別是當其交易被上升到國家安全和戰略利益層面時。出售巴拿馬港口以外的港口權益或許問題不大,但巴拿馬港口作為戰略咽喉的特殊性,使得其交易異常敏感。 報導顯示,潛在買家地中海航運公司(MSC)的家族正在考慮將巴拿馬的兩個港口從交易中剝離,先行收購其餘41個港口,以化解爭議,並調整了股權結構,以期讓美方相信巴拿馬港口將由美資控制,試圖在商業框架內尋求政治上的可行性。 這表明,即便是在商業談判中,地緣政治的考量也已成為影響交易能否成功的關鍵因素。

北京的介入,尤其是透過反壟斷審查和對國有企業合作的潛在影響,為這筆交易設置了顯著的障礙。交易各方必須嚴格遵守中國的監管要求,否則將面臨法律責任。 這也向其他有意出售或收購涉及戰略性海外資產的企業發出了清晰的信號:此類交易將受到更嚴格的審查,並可能面臨政治層面的考量。

長和出售港口資產的案例,是全球化背景下商業與地緣政治複雜交織的一個縮影。它提醒我們,在一個聯繫日益緊密、但同時也充滿競爭和不信任的世界裡,大型跨國企業的商業決策已很難脫離其母國或業務所在地的政治語境。對於像港口這樣具有天然戰略屬性的資產,其所有權和控制權的轉移,必然會觸動相關國家的敏感神經,引發國家安全、經濟利益乃至意識形態的深層考量。未來,類似的交易可能會更加頻繁地面臨多國監管機構的審查和政治壓力的挑戰,如何在「在商言商」與「國家大義」之間尋求平衡,將是跨國企業,特別是擁有戰略性資產的企業,必須嚴肅面對的課題。這起事件的最終走向,不僅影響長和的商業佈局,更可能對全球戰略資產交易和香港作為自由港的國際地位產生深遠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