騰訊阿里字節瘋搶AI算力!中國科技巨頭掀資源大戰

無形的軍備競賽:探討騰訊、阿里、字節跳動的算力追逐戰

想像一下,一場沒有硝煙的戰爭正在悄然上演,戰場不在地面或空中,而在虛擬的數據世界。這場戰爭的主角,是中國幾家最具影響力的科技巨頭:騰訊、阿里巴巴、和字節跳動。他們爭奪的不是市場份額的寸土必爭,而是被稱為「新石油」的寶貴資源——算力。為何這些科技巨頭要投入鉅資,甚至互相採購,來瘋狂囤積算力?這背後隱藏著怎樣的產業變革與未來佈局?

算力淘金熱的浮現

近期市場傳出,中國的互聯網大廠正在頻繁地進行算力資源的採購,尤其以騰訊、阿里巴巴和字節跳動的動作最為引人注目。消息指出,今年第一季度,騰訊就向字節跳動購買了價值約人民幣20億元的GPU(圖形處理器)算力資源,這些資源主要由輝達(Nvidia)的H20卡和伺服器構成。騰訊旗下的AI應用「騰訊元寶」的更新,據稱便主要依賴來自字節跳動的這些卡。除此之外,在DeepSeek(深度求索)模型爆紅後,阿里巴巴也在同一季度向字節跳動下了GPU訂單。這些非同尋常的交易,揭示了在當前算力市場供不應求的局面下,巨頭之間為了確保業務發展,甚至開始「以鄰為壑」地互相支援,儘管字節跳動相關負責人對外否認了這些訊息。

囤積與需求的雙重驅動

為何會出現這種算力搶購潮?核心驅動力來自於兩大方面:一是業務的實際需要,特別是生成式人工智慧(AI)和大模型的蓬勃發展,對算力提出了爆炸性的需求。AI模型的訓練與推理,需要極其龐大的計算能力。DeepSeek等國產大模型的出現,雖然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推理端算力需求,甚至讓本地部署成為可能,但模型的普及和應用場景的擴展,使得整體算力需求仍在幾何級數增長。 騰訊加大算力投資,分析認為是為了提升C端用戶體驗,龐大的用戶量如果頻繁遭遇卡頓或伺服器繁忙,將直接導致用戶流失。 阿里巴巴「All in AI」的戰略背後,藏著以「雲+AI」撬動B端業務增長的野心,其對雲和AI基礎設施的鉅額投入,大部分用於AI伺服器。 字節跳動則利用AI增強其內容生態與商業化效率,其在AI上的投入規模據估算也與騰訊接近。

二是外部環境的不確定性,尤其是輝達可能隨時面臨更嚴格的出口管制。H20是輝達在2023年底專為中國市場推出的AI加速卡,是當時中國買家在合法渠道能獲得的最先進用於大模型訓練和推理的輝達晶片。然而,今年4月,H20已被美國政府列入出口管制清單,需要許可證才能出口。 這種政策風險,促使中國企業爭相在管制加碼前囤積高性能晶片。據報導,去年第一季度,包括字節跳動、阿里巴巴和騰訊在內的中國企業,已下單至少160億美元的輝達H20晶片。

算力資源的戰略意義

在AI時代,算力已不再僅僅是基礎設施,而是決定企業乃至國家在AI競賽中地位的關鍵戰略資源。 字節跳動被認為囤積了約10萬個GPU模組,總價值估計高達1000億元人民幣,其算力資源規模已躋身世界第一梯隊。 雖然字節跳動否認了具體數字,但多家報導均指出其在GPU資源上的儲備驚人。 這些囤積的資源,除了供自身大模型和雲業務使用,不到十分之一的資源會對外售賣,而這部分「賣卡」業務,在當前市場供不應求的情況下,已成為字節跳動旗下火山引擎重要的增量營收來源。 甚至有接近字節跳動人士透露,內部曾擔心囤積太多GPU用不完,但DeepSeek的爆發帶來了激增的需求,使得性能「不要太差的卡」都有人搶購。

這場算力軍備競賽不僅發生在中國內部。全球科技巨頭都在加大算力投資。微軟、Meta、谷歌母公司Alphabet、亞馬遜等公司預計2025財年資本開支將大幅增長,僅微軟就計劃斥資800億美元建設AI數據中心。 千億級投入不僅是技術軍備競賽,更是對AI產業未來主導權的爭奪。

國產算力的崛起與挑戰

在算力需求激增的背景下,中國國產算力產業也迎來了發展機遇期,正在加速演進。多位行業代表和委員在全國兩會上呼籲加快構建國產算力平臺上的自主可控大模型及產業生態。目前,華為昇騰、海光信息、壁仞科技、摩爾線程、天數智芯、崑崙芯等國產處理器相繼湧現,並已有多家國產AI晶片企業宣布適配DeepSeek模型,證明國產GPU在推理階段已具備競爭力。 預計未來幾年,中國智能算力規模將繼續保持高速增長。

然而,這場競賽也存在諸多不確定性。AI技術的商業化週期長,價格戰與技術迭代風險始終存在,且成本回收有不確定性。 雖然政策扶持與技術創新推動了資本市場對中國科技資產的重估,但也使得估值泡沫的界限愈發難以界定。

決勝未來的關鍵

在這場算力爭奪戰中,各家巨頭的策略與基因緊密相連。阿里巴巴走向「技術+基建」主導,鉅額投資於雲和AI硬件基礎設施。騰訊則以「應用生態驅動技術落地」,將AI賦能於廣告、遊戲、企業服務等現有業務。字節跳動則更注重通過AI增強內容生態和商業化效率,並積極佈局端側AI。

這場算力競賽,不僅是資本的角力,更是技術路徑與生態話語權的全面爭奪。誰能率先在基礎研究與商業閉環之間找到平衡點,誰將在這場決定未來十年的AI浪潮中佔據先機。 巨頭們正以千億資本開道,以億級場景應用為王,在技術狂飆中保持商業理性,力求搶佔全球性機遇,實現價值飛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