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兩大經濟體的角力,牽動著世界的脈搏。近年來,中美關係在貿易、科技、地緣政治等領域持續緊繃,猶如一艘艘巨輪在狹窄航道中擦身而過,每一次摩擦都可能引發滔天巨浪。然而,在這片看似難以平靜的海域中,偶爾也會傳來希望緩和緊張的信號。美國財政部長貝桑(Scott Bessent)近期的一些觀察,便指向了這樣一種可能性:中國似乎正在釋出希望降低與美國貿易緊張的意願。
貝桑的視角,不僅來自於他身為美國財政要員的地位,更可能源於美中之間檯面下或檯面上的接觸與觀察。他對中國近期某些舉措的解讀,為我們理解當下複雜的中美關係提供了一個新的切入點。這是否意味著,冰封已久的關係即將迎來解凍的春天?抑或只是策略性的調整,而非根本性的轉變?深入剖析貝桑的言論及其背後的涵義,對於預判未來中美關係走向至關重要。
貝桑究竟是誰?
在探討貝桑的觀點之前,有必要了解一下這位美國財政部長的背景。斯科特·貝桑(Scott Bessent)的身份賦予了他的話語一定的權威性,尤其是在財經和貿易領域。他作為美國財政部門的負責人,參與或至少了解中美兩國在經濟和貿易層面的互動與談判。他的言論往往代表著美國政府在相關問題上的立場和觀察。因此,當他公開表示中國釋放出緩和貿易緊張的訊號時,這很難被視為隨意的個人看法,而更像是一種基於其職位所能接觸到的信息來源所做出的判斷。
中國釋放緩和訊號的跡象
貝桑提及,他觀察到中國最近對某些美國商品免徵報復性關稅的舉動,這被他解讀為中國希望緩和與美國貿易緊張關係的一個信號。在高度緊張的貿易關係中,關稅往往是雙方互相施壓、表達不滿的工具。中國此前針對美國加徵的關稅實施了對等或報復性措施。如果中國確實對部分美國商品免除了這些報復性關稅,這無疑是一種相對友好的姿態,至少在經濟層面上表現出降低敵意的傾向。這類具體的關稅調整措施,相較於空泛的外交辭令,更能體現出實質性的政策轉變意願。
貝桑進一步指出,是否為關稅情勢降溫最終取決於中國的決定。這句話有兩層含義:一是肯定了中國擁有主動權,其政策調整是出於自身考量;二是暗示美國方面在等待中國的進一步行動。他同時強調,美國政府各部門都與中國保持聯繫,這表明儘管關係複雜,但溝通渠道並未完全中斷。中美關係的複雜性體現在其廣泛的互動層面,不僅僅是貿易,還包括科技、投資、地緣政治、人權等諸多領域,這些因素相互交織,使得任何單一領域的緩和都難以獨立存在,但經濟和貿易往往是兩國互動最頻繁、影響最直接的領域之一。
關稅僵局與可能的破冰點
貝桑還在其他場合表達了對當前中美高關稅狀態的看法。他曾表示,在貿易談判能夠繼續進行之前,美中之間過高的關稅必須降低。他認為,美國對中國商品徵收的145%關稅,以及中國對美國商品開徵的125%關稅是「不可持續的」,相當於「貿易禁運」,對兩國貿易中斷不利。這顯示美國財政部門認識到高關稅帶來的負面影響,並認為降低關稅是恢復談判的前提。這也從側面印證了,如果中國確實採取了免除部分報復性關稅的行動,可能正是為了滿足或回應美國在關稅問題上的關切,為潛在的談判創造有利條件。
然而,降低關稅並非易事。消息人士曾透露,特朗普政府在考慮大幅削減對中國進口商品徵收的高額關稅,但這取決於中國何時降低對美關稅。這表明美方的立場是「互惠」,即中國的行動是美國調整政策的先決條件。這種互動模式,既存在緩和的可能性,也蘊含著僵持的風險。貝桑也曾提到,如果兩國政府沒有達成緩和貿易衝突的協議,總統特朗普不會降低對中國開徵的關稅。這再次強調了協議的重要性,以及雙方協調行動的必要性。
中國尋求緩和的潛在動因
中國為何在此時可能釋放出緩和貿易緊張的信號?這背後可能有複雜的內部和外部原因。從內部來看,中國經濟目前面臨一些挑戰,包括房地產市場風險、地方債務問題、消費需求不足以及外部需求放緩等。持續的貿易緊張,尤其是高關稅,會直接影響中國的出口,對經濟增長構成壓力。緩和與美國的貿易關係,降低關稅壁壘,有助於穩定外貿,提振國內經濟信心。
此外,科技領域的競爭和限制也對中國構成挑戰。美國及其盟友在關鍵技術領域對中國實施出口管制和投資限制,旨在遏制中國科技發展。雖然科技競爭是一個長期且複雜的問題,難以通過短期內的貿易緩和完全解決,但改善整體雙邊關係,至少可以為科技領域的溝通和潛在的合作(儘管可能性較小)創造更多空間,或者減輕部分「脫鉤」帶來的衝擊。
從外部來看,複雜的地緣政治環境也可能促使中國調整策略。俄烏衝突、中東局勢緊張等全球性問題,使得國際關係更加不穩定。在這樣的大背景下,過於緊張的中美關係可能會進一步加劇不確定性。緩和與美國的直接對抗,有助於中國在國際舞台上爭取更多迴旋空間,處理其他更為緊迫的外部事務。
另一個可能的因素是美國即將到來的總統選舉。中美關係往往會成為美國大選的重要議題。現任政府和潛在的挑戰者都可能利用對華強硬立場爭取選票。如果在選舉前夕,雙方能夠在貿易或其他領域達成某種程度的緩和或協議,無論是對於現任政府還是中國,都可能具有一定的戰略意義。
美國的立場與考量
儘管貝桑提到了中國可能希望緩和關係,但美國方面的立場同樣關鍵。貝桑在不同場合的發言顯示,美國對華政策是多面向的。他曾指出,中國的出口導向型經濟模式「不可持續」,並且對世界造成了影響,認為中國是「全球最不平衡的經濟體」,也是「美國貿易問題的最大根源」。這些評論表明,美國對中國經濟結構和貿易行為的深層次關切並未改變。
美國的目標似乎不僅僅是降低關稅,而是希望「重新平衡貿易關係」,解決其認為不公平的貿易行為和巨大的貿易逆差問題。貝桑強調「美國優先,但並不意味著『只是美國』」,這或許暗示美國在尋求自身利益的同時,也需要考慮全球經濟的平衡,但核心仍是保護美國的產業和工人。
值得注意的是,貝桑也提到美國正在與十多個國家進行貿易談判,並與日本等亞洲貿易夥伴的討論進展順利。這可能意味著美國在推動全球貿易關係的重塑,與其他國家建立更緊密的貿易聯繫,從而減少對中國供應鏈的依賴,這也是其對華策略的一部分。
貝桑關於「不排除以任何手段回應中國,例如考慮將中資股份在美國的交易所退市」的言論,更是凸顯了美國對華施壓的潛在工具箱。這類金融「脫鉤」的威脅,儘管可能對雙方都造成損害,但顯示了美國在追求自身國家安全和經濟利益時可能採取的激進手段。這也使得中國在考慮緩和關係時,必須權衡利弊,並警惕潛在的金融風險。
談判的「卡關」與未來展望
儘管雙方都有緩和貿易緊張的動機,但談判的進展似乎並不明朗。貝桑曾表示,美中外交官之間的談判「尚未開始」,雙方似乎都在「等待與對方進行談判」。而特朗普則表示,美國與中國「每天都在進行」貿易接觸,並且他與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相處「非常好」,希望能夠達成協議。這種信息上的不一致,可能反映了雙方在談判層級、議題設置或策略上的差異。
特朗普強調是否降低對華關稅將取決於中國領導人的行動,並希望與習近平直接對談,這顯示了高層互動在推進談判中的重要性。然而,將談判進展與領導人個人關係和行動綁定,也增加了不確定性,因為領導人的決策可能受到國內外多重因素的影響。
未來中美關係的走向充滿變數。貝桑的觀察為我們提供了一個潛在的積極信號,即中國可能正在尋求緩和貿易緊張。這種緩和如果能夠實現,或許可以為兩國在其他領域的互動創造更為有利的氛圍。然而,鑑於雙方在貿易結構、科技競爭、地緣政治等根本性問題上存在深刻分歧,即使貿易緊張有所緩解,全面的「關係重啟」或回到過去的合作模式可能性較低。
更有可能的情況是,中美關係將進入一個「競爭性共存」的階段。雙方在某些領域(例如貿易)可能為了避免「禁運」式的極端情況而尋求階段性緩和,但在其他戰略性領域(如科技、安全)的競爭仍將持續。這種模式要求雙方在保持競爭的同時,建立有效的危機管控機制,避免誤判和衝突升級。貝桑的言論,或許正是中國在這一大框架下,為應對當前經濟挑戰和調整自身戰略而釋放的階段性信號。最終能否演變為實質性的緊張緩和,並為更廣泛的雙邊關係帶來積極影響,仍需時間觀察雙方的進一步互動和政策調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