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盼緩和美中緊張 貝桑透露國際財經新動向

近期國際財經焦點,莫過於中美關係的微妙變化,尤其是在關稅議題上。美國財政部長貝桑(Scott Bessent)的表態,為這複雜的關係帶來一絲緩和的希望。他認為,當前的關稅僵局難以為繼,預計情況將會有所轉圜,這對全球市場無疑是個好消息。

關稅的困境與化解的契機

貝桑在不同場合多次表達了對現有關稅政策的擔憂。他將華府與中國之間的關稅對峙比喻為一種「禁運」,認為這種高關稅本質上是不可持續的。 目前美中雙方對彼此商品徵收的關稅水平,如美國對中國商品徵收的145%和中國對美國商品的125%關稅,在他看來已達到「貿易禁運」的程度,對雙方貿易造成了嚴重中斷,對任何一方都沒有好處。 這種評估顯示,即便是在美國政府內部,也存在對當前貿易壁壘負面影響的清醒認識。

從中國的角度來看,近期的一些舉動也被視為釋出緩和訊號。例如,中國對某些美國進口商品免徵報復性關稅,這一舉措被貝桑解讀為中國希望緩和與美國貿易緊張局勢的表現。 路透社引述消息人士稱,中國已豁免部分美國進口商品的125%關稅,並正在研究一份涵蓋半導體、疫苗、化學品、飛機引擎等131類產品的關稅豁免考慮清單。 儘管中國官方否認與美國進行任何當前談判,稱「中美之間沒有就關稅進行任何磋商或談判」,並要求華盛頓「停止製造混亂」,強調美國必須「完全取消所有單邊關稅措施」才能為談判鋪平道路, 但這些關稅豁免的實際行動,在外界看來仍具有一定的象徵意義。

貝桑認為,中美這兩個全球最大經濟體有必要緩和緊張局勢,重新平衡貿易關係。 在他看來,如果雙方共同努力降低過高的關稅,是「必然的事」,因為雙方都認識到現有關稅水平的不可持續性。 然而,他也指出,與中國的關稅談判尚未正式開始,但他認為達成協議的可能性是存在的。 這似乎暗示著,儘管存在官方說法上的分歧,但幕後的接觸和評估可能正在進行。

中美關係的複雜面貌與未來展望

中美關係的複雜性遠不止關稅議題。它涵蓋了貿易、科技、地緣政治、意識形態等多個層面。近年來,美中關係經歷了顯著的轉變,從過去的「合作共贏」轉向「戰略競爭」。 這種轉變在川普政府時期尤為明顯,貿易戰和科技戰成為對抗的具象化表現。

拜登政府上台後,雖然在某些方面延續了對華強硬路線,但也強調競爭同時保留接觸對話的管道。 例如,中美恢復了高層對話,並建立了出口管制信息交流機制,這在一定程度上減緩了雙方互信下滑的速度。 然而,隨著美國國內總統大選的臨近,美國內部及拜登政府在對中態度上可能沒有示弱的空間,中美改善雙方關係的機會之窗可能不會永遠敞開。

貝桑的言論出現在一個特殊的背景下:特朗普近期關於可能降低對華關稅的表態引起了廣泛關注。 特朗普曾表示,他與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相處「非常好」,希望能夠達成協議,並稱是否降低關稅取決於中國。 然而,貝桑和其他美國官員的表態與特朗普的說法存在微妙差異,例如貝桑否認美國會單方面降低關稅,強調需要雙方達成協議。 這種資訊的混亂也讓市場感到不確定。

從中國的角度來看,面對美國的壓力,北京方面一直傳遞出準備好對抗的強烈訊息,並強調中國人民應為與美國進行長期而痛苦的鬥爭做好準備。 這反映了中國在談判上的審慎態度以及對美國可能做出的任何承諾缺乏信任,部分原因在於過去的貿易戰經歷讓中國認為即使讓步也未能緩解緊張局勢。 儘管如此,中國也面臨著國內經濟下行和失業風險的壓力,這可能會促使其尋求某種形式的緩和。

中美關係的未來展望充滿不確定性。 一方面,雙方都認識到持續的緊張關係和高關稅對經濟不利,存在尋求緩和的動機。 另一方面,戰略競爭和結構性矛盾依然存在,科技戰、地緣政治競爭等問題短期內難以解決。 美國可能繼續推動供應鏈「去中國化」,並施壓盟友限制與中國的科技合作。 中國則可能繼續鞏固自身地位,爭取更多貿易夥伴,並尋求在關鍵技術領域實現自主可控。

貝桑的評論以及中國的某些行動,或許是冰山一角,顯示出在公開強硬姿態下,雙方仍在尋找某種務實的互動方式。儘管官方否認談判,但各種非正式或低層級的接觸可能正在進行,以探測彼此的底線和可能的合作空間。 然而,要實現真正意義上的關係緩和,需要克服根深蒂固的結構性挑戰和互信赤字。這將是一個漫長而複雜的過程,需要雙方展現出更大的靈活性和政治意願。

前行的道路:在博弈中尋找平衡

中美關係的走向不僅影響兩國自身,更對全球經濟和政治格局產生深遠影響。在當前高度不確定性的環境下,預測中美關係的具體發展困難重重。貝桑關於關稅僵局不可持續的判斷,為我們提供了一個觀察視角,即持續的對抗不符合任何一方的長期利益。然而,從認識到問題到真正解決問題之間,還存在巨大的鴻溝。

未來的道路,很可能是在持續的博弈中尋求某種動態平衡。雙方可能會在特定領域進行有限的合作或協調,例如在氣候變化、公共衛生等全球性問題上,同時在貿易、科技、地緣政治等領域保持競爭甚至對抗態勢。 中國可能會繼續利用其龐大的市場和供應鏈地位,拉攏其他國家,分散風險,抵抗美國的壓力。 美國則會繼續強化與盟友的合作,構建針對中國的同盟體系。

貝桑關於中國希望緩和緊張關係的觀察,可能是基於中國在經濟壓力下尋求喘息空間的務實考量。然而,這種緩和是否能夠持續,以及能否進一步擴展到更廣泛的領域,仍有待觀察。這不僅取決於中國的意願,也取決於美國國內政治的變化、全球地緣政治的演變以及雙方能否找到真正能夠解決核心分歧的有效途徑。

總而言之,貝桑的言論為中美關係帶來了一線希望,顯示出雙方都可能意識到持續對抗的不可持續性。然而,當前的關稅僵局和更廣泛的戰略競爭背景,使得真正的關係緩和依然充滿挑戰。中美關係的未來走向,將在持續的博弈與有限的接觸中曲折前行,尋找新的平衡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