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輸美貨物暴跌!AI產業成關稅戰最大輸家

全球貿易的風向正在改變,一場無聲的戰役正深刻影響著國際貨物運輸的脈絡。當新聞報導指出「中國輸往美國貨物據報大減」,這不僅是一個冰冷的數據變動,更是中美關稅戰在全球經濟體系中投下的巨大陰影所顯現的具體徵兆。這場由關稅壁壘構築的衝突,正在以前所未有的方式重塑供應鏈,迫使企業、產業乃至國家重新評估其全球戰略,其影響力正從繁忙的港口蔓延至世界各地的工廠與市場。

貿易寒流下的巨幅縮減

據報導,中美關稅戰的升級對貨物流動產生了直接且劇烈的衝擊。根據貨櫃追蹤服務業者Vizion的數據,截至四月中旬,從中國運往美國的標準20呎貨櫃訂單量,較去年同期大幅減少了45%。 這種近乎腰斬的跌幅,不僅是統計數字上的變化,更是運輸需求急劇萎縮的直接體現。中國商品的主要進口門戶洛杉磯港也預計,五月排定的運抵量將較去年同期減少三分之一。 港口方面甚至預估,五月份將有20個航次取消,相當於超過25萬個貨櫃,遠高於四月份的6個航次。

航運業者對此感受尤深。在香港上市的台灣貨櫃航運公司德翔海運便因此暫停了一條亞洲至美國西岸的航線,其內部人士直言「需求不見了」。 全球第五大貨櫃海運業者赫伯羅德也透露,中國大陸客戶已取消約三成自中國出口的訂單。 空運方面同樣受到波及,美國空運業協會表示空運量大幅下滑,會員自大陸的訂艙量減少約三成。 香港貨運代理商裕輝航空貨運也證實,關稅調升後,自中國出口至美國的生意大減約五成。 這些來自不同運輸環節的數據和業內人士的描述相互印證,共同勾勒出一個因關稅壓力導致貿易量顯著下滑的嚴峻畫面。

關稅壁壘的推手

造成這種貨物大幅減少的根本原因,是美國對中國進口貨品加徵的高額關稅。美國政府對中國進口貨品合計加徵了145%的關稅,這使得進入美國市場的成本急劇攀升,據國際商會秘書長John Denton表示,進入美國市場的成本將創下1930年代以來新高。 如此沉重的成本負擔,自然使得美國進口商在下訂單時望而卻步。

物流業者指出,美國進口商正在設法應對這一局面。他們或先消化在美庫存,減少新的進口需求;或將貨品存放在保稅倉庫內,延遲繳納關稅;甚至將貨品轉運至加拿大等鄰近國家,再尋找其他途徑進入美國。 這些策略雖然能在短期內緩解部分關稅壓力,但也增加了額外的成本和複雜性,並非長久之計。國際商會對超過60國會員的調查顯示,自加徵關稅以來,國際貿易預計將受到長期影響。 這場貿易戰的影響,顯然已超越了單純的價格波動,正在重塑全球貿易格局。

供應鏈的板塊漂移

中國輸美貨物的大減,直接催生了供應鏈的重組和板塊漂移。美國對中國商品的高度依賴,特別是在智慧型手機、電腦、玩具等領域,使得關稅的衝擊對美國自身的供應鏈造成了壓力。 例如,美國進口智慧型手機中,中國製造產品占比高達81%,筆記型電腦為66%,鋰電池為69%。 蘋果公司的產品如iPhone(100%)、Mac(約90%)、iPad(約80%)也高度依賴中國製造。 若關稅壁壘使得這些商品無法順暢進入美國,其影響堪比生活必需品被禁運,暴露了美國長年推動製造業外移後在供應鏈上的嚴重弱點。

為了規避高額關稅,一些企業已開始將生產或組裝業務轉移至東南亞國家,例如馬來西亞、泰國、柬埔寨和越南等地,然後再從這些國家出口至美國。 這導致美國從這些國家的進口額顯著增加。 例如,2017-2024年間,美國對越南的進口金額上升了181.9%。 然而,美國方面也注意到這種「洗產地」現象,並可能對這些國家實施「對等」關稅措施,這意味著關稅壓力可能會波及更廣泛的區域。

中國方面也在積極應對,透過出口市場多元化來減少對美國的依賴。 數據顯示,美國在中國貿易總額中的占比已降至自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以來的最低水平,在中國出口中的占比也創下新低。 同時,中國加大了對東協國家的出口,東協已成為中國最大的出口目的地。 中國還在進口方面減少對美國的依賴,例如從巴西進口的大豆占比大幅提升,而美國大豆占比下降;從美國進口小麥的比例也顯著降低,轉向澳洲、加拿大及法國。

經濟博弈的深層考量

這場關稅戰並不僅僅是貿易數字的變化,更是一場深層的經濟和政治博弈。雙方都在尋找對手經濟體系的弱點進行「精準打擊」。 例如,中國可以將稀土列入出口管制清單,影響美國的國防和高科技產業;阻止TikTok美國業務出售,利用技術出口許可制度作為談判籌碼;對部分美國企業實施制裁,並擴大「不可靠實體清單」。 這些不對稱的手段,顯示出中國在非關稅領域的反制能力。

在博弈過程中,兩國經濟的結構性差異也影響著誰更能承受壓力。雖然美國對中國的高度進口依賴使得關稅反噬效應明顯,可能導致美國消費者面臨電子產品價格上漲等問題,但中國方面也面臨市場替代效應有限、人民幣貶值風險以及刺激政策代價沉重等戰略限制。 然而,一些分析認為,在政治抗壓力方面,中國可能擁有優勢,其對國內資訊的高度控管有利於壓制社會不滿,而美國總統則面臨選舉和輿論壓力。 這使得這場「消耗戰」最終可能演變為比拼誰能更有效管理國內社會的能力。

未來路徑的迷霧

中國輸美貨物大減的現象,是中美關稅戰持續演進的一個縮影。它揭示了貿易壁壘對全球供應鏈的顛覆性影響,以及兩大經濟體在博弈中所採取的策略與承受的代價。未來,這場貿易戰將如何演變仍充滿不確定性。國際商會秘書長表示,業者們正「且戰且走」,對能否迅速達成降稅協議心存觀望。

這種不確定性使得企業難以做出長遠規劃。一些企業可能繼續尋求轉移產地以規避關稅,加速全球供應鏈的去風險化或多元化進程。然而,供應鏈的重塑需要時間和巨大的投資,並且可能會增加商品的最終成本。對於消費者而言,這意味著商品價格的上漲和選擇的多樣性減少。

從宏觀層面看,如果中美貿易關係持續緊張,甚至走向更深層次的「脫鉤」,將對全球經濟增長帶來顯著的負面影響。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估算顯示,貿易戰會對美國和中國的GDP增長造成損害。 雖然中國正積極拓展與東協等地的貿易關係,但全球經濟放緩以及其他國家可能對中國商品設置壁壘的風險依然存在。

動盪中的新常態

中國輸往美國貨物據報大減,是當前複雜國際經貿環境下的必然結果。這反映了關稅作為武器的有效性,但也暴露了其帶來的反噬作用和連鎖反應。這場貿易戰正在加速全球供應鏈的重塑,推動國家和企業重新思考其在世界經濟中的定位。雖然短期內貿易數據波動劇烈,給相關產業帶來巨大壓力,但長期而言,它可能催生更具韌性、更多元化的全球貿易格局,但也伴隨著更高的成本和地緣政治風險。這或許是全球貿易正步入的新常態,充滿挑戰,也蘊藏著未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