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無聲的貿易戰,正悄然改變著全球經濟的版圖。 當巨輪緩緩駛離港口,少了往日滿載而歸的景象,那些曾經絡繹不絕的貨櫃,如今據報銳減。 這不僅是數字的變化,更是無數企業、產業鏈乃至全球供應格局面臨劇烈調整的縮影。 中美兩大經濟體的角力,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深刻影響著商品流動的方向與規模。
當昔日繁忙的景象蒙上陰影,數據揭示了令人側目的趨勢。 根據貨櫃追蹤服務業者的數據顯示,截至某個時間點,從中國運往美國的標準貨櫃訂單量,較一年前銳減了45%。 這種大幅下滑不僅體現在訂單量上,更直接反映在主要貨運樞紐的作業中。 例如,作為中國貨品主要進口門戶之一的洛杉磯港,預計將出現大量船班取消,數量可觀,相當於超過數十萬個貨櫃的吞吐量消失。物流業者證實了這種「需求不見了」的狀況,甚至有航運公司因此暫停了亞洲至美國西岸的航線。香港的貨運代理商也表示,關稅調升後,自中國出口至美國的生意大減約五成。
是什麼導致了這場突如其來的「急凍」? 核心原因無疑是美國對中國商品加徵的額外關稅。這些關稅措施,如美國對中國進口商品加徵的高達145%關稅,使得雙邊貿易幾乎無法實際進行,因為企業幾乎無法承受如此高昂的成本。這迫使美國進口商尋找應對策略,例如優先消化現有庫存,而非下達新的中國訂單。他們也將貨物存放在保稅倉庫,以延遲繳納關稅,或將貨物轉運至加拿大等鄰近國家,設法規避直接從中國進口的高關稅。
關稅的衝擊,不僅僅是數字上的減少,它對處於貿易鏈條兩端的企業都造成了實質性的影響。 在中國,許多出口商面臨訂單銳減的困境。 尤其是一些高度依賴美國市場的企業,如義烏的小商品批發商,原本應是聖誕旺季訂單湧入的時期,現在卻異常冷清。一些廠商表示,如果在高關稅下無法維持利潤,寧願退出美國市場,因為義烏市場的利潤本就不高。他們也認為,美國不可能長期維持這種高關稅政策,因為許多商品,特別是節日用品,美國高度依賴中國製造。
而在美國,高度依賴中國商品的進口商和小商戶同樣深受其害。對於那些店內九成商品來自中國的玩具店等業者而言,關稅措施導致商品價格上漲,消費者購買意願下降,生意受到嚴重影響,甚至出現家庭式商戶倒閉的情況。這揭示了一個核心問題:美國在許多消費品領域對中國製造高度依賴。從智能手機、筆記型電腦到電動車電池,中國產品在美國進口總額中佔據了相當大的比重。長年以來製造業的外移,導致美國在供應鏈上出現了嚴重的弱點,一旦來自中國的商品流動受阻,將對美國市場帶來顯著衝擊。
這場貿易戰的深層影響,遠不止於雙邊貿易數據的變化。 它加速了全球供應鏈的重塑。 許多企業為了降低風險和成本,開始將生產線從中國轉移到其他國家,例如越南、墨西哥等地。這導致了相關貿易數據的變化,例如從越南出口至美國的貨櫃運價上漲,而主要中國—美國航線的運價則下跌。這場轉移是一個長期且複雜的過程,涉及基礎設施、工人技能、供應網絡等多方面的調整。
從宏觀層面看,關稅戰對兩國經濟都產生了影響,儘管程度可能有所不同。 一些分析認為,雖然關稅理論上對出口順差方(中國)的影響更大,但由於美國對中國商品的依賴,美國經濟受到的衝擊可能也相當顯著。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曾估算,貿易戰會使美國的GDP增長下降,而對中國的經濟影響相對較小。然而,出口對中國經濟增長的貢獻近年來有所下降,對美國出口佔中國GDP的比重也已降低,這可能使得新增關稅的整體影響不像過去那麼強烈。但對於出口導向型企業和地區而言,困難是真實存在的。
儘管雙邊貿易因高關稅而面臨嚴峻挑戰,但並非所有聯繫都徹底中斷。 有報道指出,中國政府已悄然對部分美國進口商品豁免高額關稅,特別是那些中國企業高度依賴、難以找到替代品的產品,例如部分晶片、醫藥品和航空設備零件。這顯示雙方在某些關鍵領域仍試圖避免「全面中斷彼此貿易」,並在尋求有限範圍內的務實空間。
總體而言,關稅戰導致中國輸往美國貨物據報大幅減少,這是中美貿易關係緊張的直接體現。 這種減少不僅影響了貨運量和企業利潤,更在深層次上推動了全球供應鏈的調整與重塑。 企業被迫尋求替代方案,全球貿易格局正在經歷一場結構性變革。 雖然短期內雙方都承受著壓力,且存在有限的務實合作空間,但長期來看,這場博弈將繼續影響著全球經濟的走向和企業的戰略決策。 這是一個充滿不確定性的時代,企業和國家都需要靈活應變,才能在這場變革中找到立足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