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光不再耀眼:中國首季黃金消費為何「縮水」?
黃金,這古老而充滿魔力的金屬,幾個世紀以來一直是財富、地位與安全的象徵,在中國文化中更是有著根深蒂固的地位。每逢佳節喜慶,或是在資產配置的考量中,黃金總佔有一席之地。然而,中國黃金協會最新發布的數據,卻為這片金色的市場帶來了一絲 unexpected 的冷意:2025年第一季度,中國全國黃金消費量同比下降了5.96%,總計消費了290.492噸。 這個數字,對於全球最大的黃金消費國而言,無疑是一個值得深入探究的信號。 黃金熱潮,難道正在悄然退卻?
數據解析:黃金熱潮的冷卻信號?
這近6%的跌幅,並非所有黃金產品類別「雨露均霑」。細究數據,會發現內部結構出現了顯著的分化。受高金價的抑制,黃金首飾的消費需求呈現持續疲軟的態勢,其消費量為134.531噸,同比大幅下降了26.85%。 這是總體消費量下滑的主要驅動力。傳統上,黃金首飾是中國黃金消費的大頭,其大幅下滑直接拉低了整體數據。協會指出,儘管總體下滑,但古法金、硬足金以及小克重金飾等更具設計感或相對價格較低的產品仍然受到部分消費者青睞,與其他材質結合的創新產品也受到年輕族群的喜愛。 這顯示出消費習慣正在發生微妙的變化,功能性、設計感和相對可負擔性,在高價環境下變得更加重要。
與首飾市場形成鮮明對比的是,金條及金幣的消費量卻逆勢上揚,實現了29.81%的同比增長,消費量達到138.018噸。 這一增長不僅抵消了部分首飾消費的跌幅,更顯示出在當前經濟環境下,黃金作為避險資產的吸引力正在凸顯。此外,工業及其他用金的需求也呈現小幅下滑趨勢,同比下降了3.84%,消費量為17.943噸。 整體來看,第一季度的黃金消費數據勾勒出一幅清晰的畫面:投資性需求在高金價和不確定性中飆升,而裝飾性和工業性需求則因高價而受到抑制。
探究原因:是哪些因素讓消費者卻步?
造成黃金消費總量下滑的原因是多層面的。最直接且影響最大的因素,無疑是持續走高的金價。 2025年第一季度,上海黃金交易所Au9999黃金的加權平均價格為每克670.67元人民幣,較2024年第一季度的每克487.11元上漲了37.68%。 3月底的收盤價更是高達每克730.80元,比年初的614.00元上漲了19.02%。 黃金價格的飆升,使得原本價格不菲的黃金首飾變得更加昂貴,超出了許多普通消費者的預算,尤其是在非剛需的裝飾性消費領域。消費者在高價面前選擇觀望或縮減開支,是導致首飾銷量大幅下滑的主要原因。
另一方面,地緣政治的複雜多變與全球經濟前景的不確定性,極大地提升了黃金作為避險資產的吸引力。 在充滿波動的市場環境中,投資者尋求相對安全的資產來保值增值,黃金以其獨特的避險屬性成為重要的選擇。這解釋了為何在總體消費下降的同時,金條和金幣的投資需求會呈現爆發式增長。民間對抗不確定性的需求,轉化為對實物黃金的強勁購買力。
此外,消費者信心的變化也可能間接影響黃金消費。在經濟增速放緩、未來收入預期不明朗的情況下,消費者在非必要支出上會更加謹慎。雖然黃金具有保值屬性,但對於以裝飾為主要目的的首飾而言,其消費決策更容易受到經濟情緒的影響。
市場影響:國內外黃金市場的漣漪
中國作為全球重要的黃金消費國,其市場變化對全球黃金供需格局具有舉足輕重的影響。 第一季度消費量的下降,特別是首飾需求的萎縮,可能會對國際黃金市場的價格構成一定的壓力,儘管這部分影響可能會被投資需求的增長所對沖。
在國內市場,這一趨勢直接影響著黃金產業鏈上的各個環節。對於黃金零售商和首飾製造商而言,首飾銷量的下滑意味著經營壓力增大,需要調整產品結構、創新設計以迎合變化中的消費需求。古法金、小克重金飾等趨勢的流行,正是行業應對高價挑戰和年輕消費者喜好的體現。
值得注意的是,儘管消費量下降,但國內黃金市場的交易活躍度卻大幅提升。上海黃金交易所的黃金品種成交量雙邊累計1.60萬噸,同比增長4.57%,成交額雙邊累計10.70萬億元,同比增長42.85%。 上海期貨交易所的黃金品種成交量雙邊累計5.54萬噸,同比增長91.17%,成交額雙邊累計30.52萬億元,同比增長143.69%。 這顯示出市場參與者在高金價環境下交易和投資活動更加頻繁。同時,國內黃金ETF的持倉量也在第一季度大幅增長了23.47噸,同比增長高達327.73%,至3月底持有量為138.21噸。 黃金ETF持倉的激增,印證了機構和個人投資者通過金融產品參與黃金投資的熱情,與實物金條金幣的增長相互呼應,共同構築了強勁的投資需求壁壘。
未來展望:黃金消費趨勢的轉折點?
第一季度的數據是否預示著中國黃金消費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這是一個複雜的問題,需要考量多方面的因素。未來黃金消費的走向,將緊密關聯全球經濟復甦的步伐、通脹預期、貨幣政策走向以及地緣政治的演變。
如果全球經濟逐步企穩,地緣政治緊張局勢緩解,黃金的避險屬性需求可能會有所減弱,金價可能面臨調整壓力。在金價回落的情況下,受抑制的黃金首飾消費需求有望得到一定程度的釋放。然而,若不確定性持續,金價維持高位甚至繼續上漲,那麼黃金的投資屬性將繼續被強化,金條金幣的購買潮可能持續,而首飾消費則可能繼續承壓,甚至出現更大幅度的下滑。
此外,中國國內的經濟政策和消費刺激措施也將影響未來的黃金消費。提振內需、增強消費者信心是關鍵。如果居民收入預期改善,消費意願增強,將有助於包括黃金首飾在內的非必需品消費的回暖。同時,黃金行業自身的創新能力也至關重要,如何推出更多符合年輕消費者審美和價值觀的產品,擴展黃金的應用場景,將是行業發展的重要課題。
值得注意的是,中國人民銀行在第一季度繼續增持黃金儲備12.75噸,截至3月底儲備總量達到2292.33噸。 官方持續增持黃金,不僅是國家外匯儲備多元化的體現,也為黃金市場提供了重要的支撐信號,傳遞出對黃金長期價值的認可。這種官方行為與民間投資熱情的疊加,在高金價環境下顯得尤為突出。
回望與前瞻:在變動中尋求金色平衡
中國首季黃金消費量的下降,尤其是黃金首飾領域的顯著萎縮,並非簡單的市場低迷,而是高金價與避險需求共同作用下的結構性調整。 在地緣政治風險和經濟不確定性交織的背景下,黃金的投資功能被空前強化,吸引了大量資金湧入金條金幣和黃金ETF市場。 與此同時,高企的價格無情地擠壓了傳統的黃金首飾消費空間,迫使消費者在高價面前重新衡量購買的必要性。
未來,中國的黃金市場將繼續在「消費」與「投資」這兩個維度之間尋求平衡。全球宏觀經濟環境的變化、主要國家的貨幣政策走向、以及地緣政治風險的演變,都將是影響金價和消費需求的關鍵變量。對於消費者而言,如何在黃金的裝飾屬性和避險屬性之間做出選擇,將越來越受到市場價格和自身風險偏好的影響。對於黃金行業而言,如何在傳統黃金首飾市場面臨挑戰的同時,把握住投資需求增長的機遇,並通過產品創新和市場細分來適應不斷變化的消費習慣,將是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必由之路。黃金的光芒依舊,但其在中國經濟和社會生活中的呈現方式,或許正在經歷一場深刻的重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