貿易戰的陰影,正悄悄改變著全球商業版圖的輪廓,甚至觸及你我日常的消費習慣。當大西洋彼岸的政策風向轉變,遠在東方的快時尚巨頭也難免感受到陣陣寒意。近期,中國跨境電商平台SHEIN在美國市場調整價格的消息,尤如投入湖面的一顆石子,激起了層層漣漪,引發廣泛關注。這不僅僅是單純的商業決策,更是地緣政治角力下,企業如何應對成本上升、尋求生存與發展的真實寫照。
關稅重壓下的無奈漲價
為何一個以物美價廉著稱的快時尚品牌,會在特定市場大幅調高售價?答案直指當前的關稅戰。美國政府對中國進口商品加徵關稅,尤其是近期對小額包裹免稅政策的調整,直接衝擊了依賴此模式運營的電商平台。原先價值低於800美元的中國、香港郵包可免徵關稅,這一「de minimis」原則為SHEIN等平台提供了顯著的成本優勢。然而,隨著政策收緊,從五月二日起,這些小額包裹也將面臨高達120%的新關稅,甚至郵包費用也將提升。
面對突如其來的額外成本,企業的選項無非是自行吸收或轉嫁給消費者。對於利潤率相對較低的電商而言,完全吸收幾乎是不可能的任務。因此,SHEIN的漲價行動,實則是將部分新增的進口成本轉嫁給了美國的消費者。彭博社的數據揭示了這一趨勢,顯示SHEIN在美國的大部分商品都進行了價格調整,且部分類別的漲幅異常驚人。
驚人漲幅背後的成本壓力
漲價的幅度令人側目。彭博匯編的數據顯示,SHEIN在美國的價格調整主要發生在上周五(即4月25日)前後。美容和健康類別的前100項產品,平均價格較此前上漲了51%,其中一些商品價格甚至翻倍。家居和廚房用品及玩具類產品的平均漲幅也超過30%。最為誇張的是,一組10件裝的廚房毛巾,價格漲幅竟高達377%,可謂「飆升」。即使是SHEIN主打的女性服裝,平均漲幅也達到了8%。
彭博社通過建立一個包含50種不同類型商品的樣本購物車進行追蹤,發現在4月24日至26日期間,SHEIN在美國的商品整體平均漲價約10%。在這50件樣本商品中,有7件被下架,而在售的43件商品中,有30件的價格在短短兩天內上漲超過10%。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SHEIN在英國市場的價格基本保持不變,也未出現商品下架的情況,這間接證明了漲價與美國的關稅政策緊密相關。
消費者的痛感與企業的應對
高額的關稅和隨之而來的價格上漲,最終將由美國消費者來承擔。對於習慣了SHEIN低價優勢的消費者而言,這無疑是一種「痛感」。原本可以輕鬆入手的時尚單品或家居小物, now 需要付出更高的價格。這也反駁了一些認為關稅不會影響消費者價格的論調,事實證明,企業會將成本轉嫁,最終體現在終端售價上。
除了直接漲價,SHEIN和Temu等電商平台還採取了其他應對策略。有報道指出,這些平台開始大幅削減在美國市場的廣告開支。例如,Temu在Meta、X和YouTube等平台的日均廣告開支有所下降,甚至取消了在Google購物平台上的所有開支。SHEIN在Meta、TikTok、YouTube和Pinterest的日均開支也有所減少,尤其是YouTube上的投放。這可能是為了節省運營成本,以抵消一部分關稅帶來的壓力。
貿易摩擦下的未來走向
SHEIN和Temu的加價行動,只是中美貿易摩擦在消費層面的一個縮影。隨著關稅壁壘的升高,越來越多的中國製造商品在進入美國市場時將面臨更高的成本。這不僅會影響到電商平台,也會波及其他依賴中國供應鏈的行業和企業。
對於SHEIN而言,如何在價格優勢受損的情況下,繼續維持其在美國市場的競爭力,將是一個嚴峻的考驗。品牌可能需要探索多元化的供應鏈,尋找成本更低的製造基地,或者通過提升產品設計和品質來增加附加值,以證明其漲價的合理性。
同時,美國政府的關稅政策也引發了關於保護國內產業和消費者利益的討論。雖然關稅旨在削弱進口商品的競爭力,但如果導致消費者物價上漲,反而可能損害普通民眾的利益。
總而言之,SHEIN部分商品在美國加價逾3倍的現象,是當前全球貿易環境複雜化的具體體現。它提醒我們,貿易戰的影響並非只停留在宏觀層面,而是會實實在在影響到企業的運營策略和消費者的錢包。未來,隨著地緣政治和貿易關係的演變,類似的調整或許還會繼續出現,企業和消費者都需要做好應對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