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上,波濤下的暗流從未止息。這片被稱為「亞洲地中海」的海域,不僅是全球重要的航運要道,更蘊藏著豐富的漁業和能源資源,其戰略地位不言而喻。正因如此,這片看似平靜的海域,實則是多個國家角力的舞台,其中,中國對南海島礁的主權宣示與相關行動,無疑是近年來牽動區域神經的關鍵要素。
數千年來的歷史畫卷中,中國的文獻早已記載了對南海諸島的發現與經營。從漢代對「漲海」和「崎頭」的描述,到元、明、清時期文獻和地圖的記載,中國宣稱是歷史上最早發現、命名、管轄和開發南海諸島的國家。儘管中國認為對南海擁有無可爭議的主權,符合「最先佔達即擁有」的原則,並且在南海島礁的建設活動完全是內政問題,任何國家無權干涉,但歷史與現實的交織,使得南海問題遠不止於單純的歷史權屬爭議。
風起雲湧的爭端起源
南海主權爭議涉及多個國家和地區,包括中華人民共和國、中華民國、越南、菲律賓、馬來西亞、汶萊,甚至印度尼西亞也因專屬經濟區主張而牽涉其中。 中華人民共和國、中華民國和越南均聲稱擁有整個南海諸島的主權,而馬來西亞、菲律賓、汶萊則聲稱擁有部分島嶼的主權。 這場複雜的權屬之爭,在20世紀中葉隨著南海海域蘊藏豐富石油天然氣資源的發現而愈演愈烈,使得透過協調談判解決爭議變得日益困難。
自20世紀70年代起,隨著石油儲量被探明,越南和菲律賓等東南亞國家開始實際佔領南沙群島的部分島礁。 中國大陸也逐步加強在南海的控制,例如在1974年的西沙海戰後控制了西沙群島,並在1988年的赤瓜礁海戰後取得了南沙群島部分島礁的控制權。 台灣(中華民國)則自1956年起重返太平島,並持續維持其管轄權。 這種多方實際佔領的格局,為後來的爭端埋下了伏筆。
填海造陸與軍事化浪潮
進入21世紀,特別是2010年後,中國大陸在南海的行動模式發生了顯著變化。 大規模的填海造陸工程成為其宣示主權、鞏固控制權的關鍵手段。 透過大型工程設備,中國大陸在南沙群島先後完成了7個島礁的建設,包括永暑礁、美濟礁和渚碧礁。 這些人工島礁的面積顯著擴大,並被用於興建機場跑道、港池、機庫、油庫等基礎設施,甚至部署軍機、雷達、飛彈等軍事裝備。 美軍印太司令部司令曾警告,中國大陸在南海建造「沙堡長城」,至2018年已興建7個人工島,且軍事化程度日益提高,對鄰近國家構成威脅。 這些軍事化建設,被視為強化中國大陸在南海「反介入/區域拒止能力」的重要一環。
除了軍事設施,中國大陸也透過設立商業設施來宣示主權,例如在美濟礁、渚碧礁、永暑礁設置軍營超商,在永興島開設火鍋店等,此舉引發相關國家的抗議。 近期,更有報導指出中國大陸在西沙群島的中建島建設簡易飛機跑道以及反隱身雷達系統,進一步強化其在南海的偵測和電子戰能力。
法律戰與國際仲裁
面對中國大陸日益強勢的行動,相關國家也採取了不同的應對策略。 菲律賓於2013年根據《聯合國海洋法公約》向海牙常設仲裁法院提起南海仲裁案,挑戰中國大陸的「九段線」主張及其海洋權益。 菲律賓認為,中國大陸的九段線違反了《聯合國海洋法公約》關於專屬經濟區和領海的規定。
2016年7月12日,仲裁庭做出裁決,認定中國大陸主張的九段線「沒有法律依據」,否定其對南海的歷史權利,並認為南沙群島沒有任何島嶼能夠產生200海里專屬經濟區,將南海島嶼降格。 仲裁庭甚至裁定由中華民國控制的太平島不是島嶼,沒有專屬經濟區。 此次仲裁被視為菲律賓的勝利。 然而,中國大陸認為仲裁庭沒有管轄權,採取「不接受、不參與、不承認、不執行」的立場,並在裁決公布當天對美濟礁、渚碧礁的新建機場進行校驗飛行,以實際行動表達不承認仲裁的態度。
持續的對峙與區域動態
儘管仲裁結果出爐,南海的爭端並未因此平息。 各方持續透過不同方式宣示和鞏固自身主張。 中國大陸近期對無人居住的鐵線礁實施海上管控,行使主權管轄權,引發關注。 同時,中國大陸與菲律賓在仁愛礁的對峙持續存在,菲律賓試圖向「坐灘」軍艦運送補給,中國大陸則加強管控,要求菲方拖走船隻,但同時也基於人道主義考量,在菲方預先通報並接受全程監控的情況下,允許運送食物和水等基本物資,避免局勢進一步惡化。
美國作為域外國家,在南海問題中扮演著重要角色。 美國對中國大陸在南海的軍事化行動表示關切,認為其威脅區域穩定和航行自由。 美國派遣軍艦在南海進行「自由航行」行動,挑戰中國大陸的主權主張,並加強與菲律賓等盟友的軍事合作,例如進行年度軍事演習,以應對潛在衝突。 美國的介入使南海局勢更加複雜,中國大陸則認為美國是遙遠的域外國家,無權干涉南海事務。
展望未來
南海主權爭議是當今全球最複雜的領土問題之一,涉及歷史因素、地理位置、自然資源以及大國博弈等多重面向。 中國大陸憑藉其日益增強的國力,在南海採取積極行動,透過填海造陸、軍事化島礁、法理化管轄權等方式,不斷鞏固其主權宣示和實際控制。 同時,相關聲索國也在國際法框架下尋求支持,並與域外大國合作,試圖制衡中國大陸的影響力。
南海的未來走向仍充滿不確定性。 各方能否在「擱置爭議、共同開發」的原則下尋求合作的可能性? 國際法和國際仲裁能否在解決爭端中發揮更有效的作用? 區域內外大國的互動將如何塑造南海的格局? 這些都是擺在所有相關方面前的嚴峻課題。 南海的波濤仍將持續,牽動著區域和平與穩定,考驗著各方的智慧與克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