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寫作:破除迷霧:王文濤部長與德國汽車業的對話,如何照亮歐盟對華電動汽車反補貼案的解方?
貿易風暴下的汽車巨擘們
當全球經濟的齒輪因地緣政治與產業變革而轉速不均,汽車產業,這個現代工業的象徵,正處於一場前所未有的風暴中心。特別是電動汽車的崛起,不僅重塑了交通模式,也引發了新一輪的國際競爭。在這樣的大背景下,歐盟對中國電動汽車發起的反補貼調查,無疑是這場風暴中最引人注目的雷達信號之一。這項調查不僅牽動著中歐之間的貿易關係,也讓夾在中間的德國汽車產業感到了陣陣寒意。正是在此關鍵時刻,中國商務部部長王文濤與德國汽車工業協會主席穆勒(Hildegard Müller)的會面,像一盞探照燈,試圖在這片複雜海域中尋找一條通往妥善解決方案的航道。
針鋒相對:補貼疑雲與產業陣痛
歐盟發起對中國電動汽車的反補貼調查,核心在於歐盟認為中國政府對其電動汽車產業鏈提供了不公平補貼,導致中國電動汽車能以較低價格進入歐洲市場,對歐盟本土生產商構成經濟損害威脅。這項調查始於2023年10月4日。隨後,歐盟委員會在2024年7月4日公布了初步裁定,並於10月30日正式對來自中國的電動汽車加徵反補貼稅,稅率根據不同車企的配合度及補貼程度而異,從7.8%到35.3%不等,這還要疊加原本10%的進口關稅。這使得中國製造電動車進入歐盟的總關稅成本最高可達45.3%。
歐盟執委會指出,其調查發現中國生產的純電動車整條產業價值鏈受益於不公平的政府補貼,對在歐盟生產的業者帶來經濟損害的明顯威脅。他們援引數據指出,中國進口電動車在歐盟的市佔率從2020年的1.9%快速攀升至2024年第二季的14.1%,認為這證明了對歐盟產業具有「可預見且迫在眉睫的實質性損害威脅」。德國的一份智庫報告也指出,中國電動車在歐洲市場的成長速度驚人,從2019年占所有汽車銷量的1%,到2023年已占8%,預估2025年將達15%。報告認為,除了經濟風險,中國電動車還帶來資訊安全、戰略性依賴等風險。
中國方面的立場則截然不同。王文濤部長多次強調,歐盟對中國電動汽車發起的反補貼調查「既沒有歐洲企業主動申請,也未得到業界支持」,中方對此堅決反對。他認為,中國電動汽車企業的快速發展依靠的是「持續技術創新、完善的產供鏈體系和充分的市場競爭」,而非補貼。中方認為美歐關於「產能過剩」的指責毫無依據。中方主張補貼應基於世貿規則且透明,並願意在世貿組織框架下與各方討論補貼問題,以維護自由、開放、公平、可預見的國際貿易環境。
德國汽車業的兩難
在這場貿易博弈中,德國汽車產業的立場尤其微妙。一方面,作為歐洲最大的汽車製造國,德國本土汽車巨頭面臨著來自中國電動車日益激烈的競爭壓力。然而,另一方面,德國汽車企業在中國市場擁有龐大的投資和銷售網絡,中國是許多德國車企最重要的單一市場。盲目加徵關稅可能引發中國的對等反制措施,這將嚴重損害德國車企在華的利益。
正因如此,德國汽車工業協會主席穆勒在會見王文濤部長時明確表示,「德國汽車產業堅決支持市場開放和公平競爭,反對貿易保護主義,加徵關稅並非貿易問題的解決之道」。她強調汽車產業應堅持全球化,通過開放與合作應對挑戰,盲目加徵關稅無益於全球經濟穩定。這與德國國內一些支持關稅的聲音(例如部分德國工業聯盟成員)形成了對比,凸顯了德國汽車產業在全球化和本土保護之間的複雜考量。
探尋出路:對話與協商的可能
正是在這種複雜的背景下,王文濤部長與穆勒主席的會晤顯得尤為重要。雙方就產能過剩、歐盟對華電動汽車反補貼調查以及中德、中歐汽車產業合作等議題進行了交流。王文濤部長表示,希望德國汽車工業協會能繼續發揮積極作用,推動德國和歐盟堅定維護多邊貿易體制和全球產供鏈穩定,並與中方相向而行,在尊重國際經貿規則的基礎上,早日妥善解決歐盟對華電動汽車反補貼案。他同時歡迎德國汽車產業把握中國綠色轉型和智能化發展機遇,加強對華投資和研發合作,並利用中國的促消費政策深耕市場,實現互利共贏。
穆勒主席對此表示認同,她表示德方願同中方加強在智能網聯、自動駕駛、低碳減排、循環經濟等領域合作。她再次重申協會反對貿易保護主義,期待歐中電動車案磋商盡快取得積極進展,妥善化解貿易摩擦。她提到德國汽車工業協會和多家會員企業參加上海車展後,對中國汽車產業電動化、數位化發展印象深刻,這進一步堅定了將中國作為最重要市場的看法.
儘管歐盟已經正式加徵了反補貼稅,但歐盟執委會強調仍願意與中方尋求替代性解決方案,並且協商並未設定期限,意味著在加徵關稅的五年內都可以繼續談判。中方商務部對此也積極表態,指出雙方技術團隊正在進行新一輪磋商,希望盡快達成互可接受的解決方案,避免貿易摩擦升級. 中國機電產品進出口商會曾代表中方企業提交價格承諾提案。這些跡象表明,儘管面臨關稅壁壘,雙方依然保持著對話的管道,並試圖尋求務實的解決之道。
貿易緊張不僅是政府層面的博弈,也深刻影響著企業的經營策略。中國機電產品進出口商會表示,中國電動汽車企業正密切關注調查進展和結果,並將據此評估赴歐投資風險,作出投資決策。這意味著歐盟的關稅決定可能影響中國車企在歐洲設廠的意願,而對於有意吸引中國車企投資的歐洲國家而言,這又是一個新的考量因素。
曙光何在:合作能否戰勝對抗?
王文濤部長與德國汽車工業協會的會面,是中歐在電動汽車貿易爭端中尋求務實解決方案的一個縮影。德國汽車工業作為歐洲產業的核心力量,其立場和態度對於歐盟的整體決策具有重要影響力。德國汽車業反對加徵關稅的聲音,為通過協商化解分歧提供了一線希望。
妥善解決歐盟對華電動汽車反補貼案,不僅需要雙方政府展現政治智慧和談判誠意,也需要產業界,特別是像德國汽車工業這樣的關鍵參與者,發揮橋樑和建設性作用。在全球經濟面臨諸多不確定性的當下,合作而非對抗,是維護全球產業鏈供應鏈穩定,實現互利共贏的更優選擇。未來,雙方能否在複雜的利益交織中找到平衡點,達成一個既符合世貿規則、又能照顧各方合理關切的解決方案,將考驗著中歐關係的成熟度,也將為全球貿易摩擦的化解提供一個重要的案例。這場關於電動汽車的貿易風暴,最終是會以合作的陽光驅散,還是以對抗的陰霾籠罩,全球市場正屏息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