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強勢宣示南海主權!最新軍事動態一次看

波濤之下的權力遊戲:中國對南海島礁的主權宣示

南海,這片廣袤而充滿戰略價值的海域,自古以來便是連接東西方的海上要道,其蘊藏的豐富資源更是引人垂涎。然而,歷史的積澱與現實的博弈,使這裡成為全球最為複雜敏感的區域之一。中國對南海島礁的主權宣示及其行動,猶如投石入海,激起層層漣漪,牽動著地區和平與穩定,更引發國際社會的高度關注。

歷史的經緯與主權的基石

中國對南海諸島及其附近海域的主權主張,擁有深厚的歷史淵源。官方論述中,最早可追溯至漢朝,班固的《漢書地理志》便有漢武帝派遣使臣從南海航行海外各國的記載。南宋、明、清等朝代的官方文獻和地圖中,對南海諸島亦有詳細描述與納入版圖的記錄。清朝宣統年間,清政府曾派水師提督巡視西沙群島,刻石留念,宣示主權。

抗日戰爭結束後,中華民國政府於1946年接收被日軍佔領的南海諸島,並派出軍艦進駐西沙和南沙群島的主島,重建國碑,測繪地圖,並於1947年公布了劃有11段U形線的「南海諸島位置圖」,將南海諸島納入中華民國版圖。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繼承了對南海諸島的主張,並在1949年建國後將11段線改為9段線。

然而,南海周邊一些國家,如菲律賓、越南、馬來西亞、汶萊等,也對南海部分島礁提出了主權聲索,使得南海問題複雜化。這些聲索國提出各自的歷史依據或地理鄰近原則,與中國的主張形成重疊和衝突。

礁岩上的擴張:填海造陸的戰略意義

近年來,中國在南海島礁上的填海造陸活動,成為外界關注的焦點。自2013年起,中國在所控制的南沙群島7座島礁上展開大規模填海工程,創造了超過3,200英畝的新陸地。這些人工島礁上興建了港口、機場、雷達站等基礎設施,被視為重要的軍事基地。

填海造陸的舉動,中國稱旨在改善駐島人員生活條件並提供更多公共產品,如為飛經南海地區的航班提供備降機場選擇,以及建設燈塔等。然而,外界普遍認為其具有重要的戰略和軍事意涵。一方面,人工島礁的建設增強了中國在南海的實質控制能力,有助於鞏固其主權主張。另一方面,這些島礁上的軍事設施,如飛機跑道、防空飛彈和戰鬥機部署,顯著提升了中國在南海的軍事存在和力量投射能力,被視為打造海上維權前沿基地。

南海仲裁案的衝擊與迴響

南海爭議中最具影響力的事件之一,便是菲律賓於2013年將中國告上國際法庭的南海仲裁案。菲律賓請求仲裁庭裁定中國基於「九段線」的歷史性權利主張是否符合《聯合國海洋法公約》(UNCLOS),並要求判斷南海島礁的法律地位。

2016年7月12日,位於海牙的常設仲裁法院公布裁決結果,支持菲律賓的大部分訴求。仲裁庭裁定,中國主張的「九段線」沒有法律依據,且南海的島礁大多為不能維持人類居住或其本身的經濟生活的岩礁,不能產生專屬經濟區或大陸架。仲裁庭還認定中國在南海的填海造陸對環境造成不可挽回的損失,並要求中國停止相關活動。

中國政府對此裁決持「不接受、不參與、不承認」的立場。中國認為仲裁庭沒有管轄權,且裁決違背了國際仲裁的慣例和原則。儘管仲裁裁決在國際法層面否定了中國部分主張,但中國並未因此停止在南海的活動,爭議仍在持續。

外交與軍事的交織

中國在南海的主權宣示與行動,不僅涉及歷史和法律層面,更是一場複雜的地緣政治博弈。除了填海造陸和軍事部署,中國海警的活動也日益頻繁,對在南海活動的外國船隻進行海上管控和驅離。這些舉動被視為在南海地區實施警察權,以營造中國實質擁有和有效管理的氛圍。

南海問題也因美、日、印等國的介入而更加複雜。美國多次派遣軍艦和飛機在南海進行「航行自由」行動,挑戰中國的主權主張和實際控制。這種大國之間的戰略博弈,使得南海局勢更加緊張,區域衝突的風險也隨之升高。

中國方面則強調通過雙邊協商方式解決爭議,並提出「主權屬我、共同開發、擱置爭議」的觀點。同時,中國也積極推動與東盟國家就「南海行為準則」進行磋商,試圖通過區域機制來管控分歧。

波瀾未盡的未來

中國對南海島礁的主權宣示是一系列複雜因素交織的結果,涉及歷史、地理、資源、戰略等多個層面。從歷史依據到現實控制,從填海造陸到軍事部署,中國的行動在鞏固自身主張的同時,也引發了地區國家的擔憂和國際社會的關注。南海仲裁案雖然從法律層面否定了中國部分主張,但並未根本改變南海的現狀,反而使得各方立場更加強硬。

未來南海局勢的演變,將取決於中國與周邊國家以及主要域外大國之間的互動和博弈。如何在維護自身主權和海洋權益的同時,兼顧地區和平穩定與各方利益,是擺在所有相關國家面前的艱巨課題。南海的波濤,仍在繼續,其最終走向,仍充滿變數,但可以肯定的是,這片海域的每一個浪花,都牽動著亞太乃至全球的地緣政治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