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濤之下,暗流湧動:中國在南海島礁的主權宣示及其地緣影響
南海,這片廣闊而富饒的海域,自古便是連接太平洋與印度洋的關鍵樞紐。她不僅是重要的國際航運通道,更蘊藏著豐富的漁業資源與潛在的油氣寶藏。然而,這片看似平靜的海域,實則波濤洶湧,多個國家在此宣示主權,其中,中國對南海島礁的主權主張及其一系列行動,尤其牽動著區域乃至全球的神經。這不是一個簡單的地理概念,而是一場涉及歷史、法律、經濟、軍事等多重維度的複雜博弈。
歷史的迴響與主權的根基
中國對南海諸島的主權主張,其根基深深植入數千年的歷史長河。從漢代文獻中對「漲海」的記載,到唐宋明清時期將南海島礁命名並納入管轄,中國官方認為自己是南海諸島最早的發現者、命名者、管轄者和開發者。清朝時期,南海被正式納入中國版圖,並由廣東水師負責巡防。二戰結束後,中華民國政府曾派艦接收被日軍佔據的南海諸島,並劃定了「十一段線」,這被視為中華民國在南海的疆界主張。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繼承了這一主張,並將「十一段線」調整為「九段線」。中國認為這些歷史事實證明了其對南海諸島及其附近海域的「歷史權利」和主權。
然而,歷史的解讀從來不是單一的。其他聲索國如越南、菲律賓、馬來西亞、汶萊等,也各自從歷史、地理或國際法等角度提出主權主張。南沙群島尤其複雜,多國均宣稱擁有部分甚至全部島礁的主權。 這種多重主張的疊加,使得南海成為當今世界最複雜的領土爭議之一。
島礁上的足跡:建設、存在與爭議
自20世紀70年代起,隨著南海蘊藏豐富資源的發現以及《聯合國海洋法公約》的簽訂,南海的爭端開始加劇。多國開始以軍事手段佔領部分島礁。中國大陸在1974年與南越爆發西沙海戰後控制了西沙群島,並在1988年與越南在赤瓜礁海戰後控制了部分南沙島礁,將勢力從西沙延伸至南沙。 中華民國(台灣)自1956年起實際控制太平島並持續維護其管轄權。
進入21世紀,南海爭議進入一個新的階段。特別是自2013年以來,中國大陸在南海多個島礁進行了大規模的填海造陸活動,迅速擴大了其控制島礁的陸地面積。 永暑礁、渚碧礁、美濟礁等島礁通過人工擴建,具備了建設機場跑道、港口、雷達設施及其他基礎設施的能力。 這些建設活動被中國視為在其「固有領土」上進行的正當合法行為,旨在改善駐島人員生活條件並提供公共服務,例如燈塔、應急搜救設施等。
然而,這些大規模的建設活動,特別是後續的軍事化跡象,引發了區域內其他國家和美國等域外國家的嚴重關切。 儘管中國領導人曾公開表示無意將南沙島礁軍事化,但衛星圖像顯示,中國已在多個人工島上部署了飛彈掩體、雷達、機庫、反艦和防空飛彈系統等軍事設施。 美國官員直言,中國至少有三座人工島礁已經完全軍事化,這些日益咄咄逼人的舉動威脅到在附近活動的所有國家。 這種「沙堡長城」式的建設被認為是中國在南海投射軍事力量、爭奪戰略控制權的重要步驟,甚至被視為「不沉航母」。
法律的迷霧與仲裁的波瀾
南海爭議不僅是軍事和地緣政治的較量,也是國際法層面的複雜博弈。 《聯合國海洋法公約》(UNCLOS)是解決海洋爭議的重要法律框架,它確立了領海、鄰接區、專屬經濟區和大陸架等概念及其範圍。 然而,《公約》並未直接涉及領土主權爭議的解決。
圍繞南海的法律爭議在2013年菲律賓單方面提起南海仲裁案後達到高潮。菲律賓向位於荷蘭海牙的常設仲裁法院提出仲裁,質疑中國「九段線」的法律效力以及中國在南海的活動是否符合《公約》。 仲裁的核心議題之一在於南海島礁的法律地位——究竟是能夠產生專屬經濟區的「島嶼」,還是只能享有12海里領海的「岩礁」?
中國政府自始至終拒絕參與此次仲裁,認為仲裁庭沒有管轄權,因為該案實質上是領土主權和海域劃界問題,已被中國根據《公約》排除適用爭端解決機制。 中方強調,菲律賓的行為違反了中菲之間通過雙邊談判解決爭議的協議以及《南海各方行為宣言》的承諾。
2016年7月12日,仲裁庭在中國缺席的情況下作出了裁決,認定中國主張的「九段線」沒有法律依據,否定了中國對南海的「歷史性權利」。裁決還認為南沙群島無一島嶼能夠產生200海里專屬經濟區。 這一裁決被菲律賓視為完全勝利,但中國政府立即發表聲明,重申「不接受、不承認」裁決,並認為裁決是非法無效的。 隨後,中國還發表報告,從法律和事實層面批駁仲裁裁決,認為其嚴重危害國際法治和海洋秩序。
仲裁案及其裁決並未解決南海的爭議,反而加劇了緊張局勢。雖然國際社會普遍關注並呼籲尊重國際法,但裁決的實施面臨巨大挑戰。 各國在南海問題上的立場也因此更加分化。
地緣政治的棋局與區域的未來
南海爭議已超越了單純的島礁主權糾紛,演變成一場複雜的地緣政治棋局。作為連接太平洋和印度洋的重要通道,南海的穩定關係到全球貿易和能源安全。 各國在南海的競爭,不僅是資源和航道的爭奪,更是區域影響力和戰略地位的角力。
美國作為區域外的主要力量,在南海問題上採取了「航行自由」行動,派遣軍艦進入南海,挑戰中國過度的主權主張,並加強與區域內國家的軍事合作,包括菲律賓、越南等,以遏制中國在南海的擴張。 美國強調維護國際法和航行飛越自由,並在南海爭議中支持其盟友和夥伴。
中國則視美國在南海的行動為干涉,認為其加劇了地區緊張局勢。 中國力圖通過與東協國家協商制定「南海行為準則」,以期在區域內自行解決爭議,並抵制域外力量的介入。 同時,中國持續增強其在南海的軍事存在,被視為提升應對外部挑釁的能力。
美中兩大國在南海的戰略競爭,使得區域內國家面臨選邊站隊的壓力。 大多數東協國家在經濟上與中國緊密相連,但在安全上又依賴美國及其盟友。 他們在南海問題上往往採取謹慎的「不站隊」策略,試圖在大國競爭的夾縫中維護自身利益。 然而,近年來中國與菲律賓在仁愛礁等地的衝突升級,顯示出南海的緊張局勢並未緩解。
南海爭議的未來走向,仍然充滿不確定性。儘管存在合作的空間,如共同開發資源、海上搜救等,但歷史包袱、法律分歧、國家利益以及大國博弈的影響,都使得南海的和平解決之路充滿挑戰。 區域各方如何在維護自身權益的同時,避免衝突升級,共同維護南海的和平與穩定,是擺在所有相關國家面前的嚴峻課題。這片波濤之下,不僅是主權的宣示,更是區域乃至全球安全與繁榮的縮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