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3院校濫收內地生遭警告 蔡若蓮:違規將留「案底」

針對香港自資院校超收內地生的情況,教育局局長蔡若蓮表示,當局將嚴肅處理,已向相關院校發出警告信,要求其糾正超收情況,並將相關記錄在案,這可能會影響院校未來開辦課程、續牌及發展。

自資院校超收情況

部分自資院校超收非本地生,超額比例最高達六成。教育局已要求相關院校解釋並嚴格遵守招生規定。教育局注意到,部分院校的內地、澳門及台灣學生人數超出限額,原因包括非本地學生接受錄取的回應高於預期,以及本地學生人口下降,但已就讀的內地、澳門及台灣學生需要繼續升學。

教育局的處理方式

  • 發出警告信:對於超收非本地生的自資院校,教育局已發出警告信,要求其糾正情況。
  • 記錄在案:超收記錄將提交學歷評審局,可能影響院校日後開辦課程或續牌。
  • 密切監察:教育局將密切監察院校招收內地、澳門及台灣學生的情況,並要求院校嚴格遵守規定。
  • 超收原因分析

    蔡若蓮指出,自資院校流動性大,難以準確估算收生人數,加上已收生,相信情況需要時間糾正。

    學術交流及教職員比例

    蔡若蓮表示,目前未見國際局勢影響香港與歐美的學術交流,與歐美院校的學生交流協議繼續進行。香港的學術環境及政府投放相對穩定,近年反而吸引更多海外學者來港教學或研究。至於本地八間資助大學的內地教職員比例增至約四成,蔡若蓮認為,這與香港近年推動創科、內地有相關人才學者有關,但她強調大學重視國際化,相信未來十年這個比例會維持。

    放寬內地生限額

    教育局已取得國家教育部同意,逐步放寬六間自資院校的內地學生限額至40%,並批准有關院校面向全國所有省(區、市)招生。這六間院校包括:

    • 香港樹仁大學
    • 香港都會大學
    • 香港恒生大學
    • 香港珠海學院
    • 東華學院
    • 職業訓練局轄下的香港高等教育科技學院

    由2025/2026學年起,相關院校的全日制經本地評審的自資本地副學位及學士學位(包括銜接學位)課程的內地、澳門及台灣學生人數限額,將分階段由現時10%至20%,逐步提升至40%。

    對自資院校的影響

    放寬內地生限額有助於自資院校的穩健發展,可支持自資專上教育界別的健康發展。教育局將要求院校就招生安排及學生支援服務等提交報告,以訂定各院校的收生限額。同時,教育局會理順有關限額的計算方法,以提升自資院校在收生規劃方面的確定性,並更有效善用院校的教學資源。

    自資院校面臨的挑戰

    面對本地學生人數下降,自資院校收生不足的問題逐漸浮現;加上院校的財政來源主要依賴學生學費,它們正面對資源短缺甚至長遠營運的挑戰。為確保院校可持續性,香港自資專上教育需另覓新發展方向,包括擴大市場至非本地生。

    建議

  • 擴大市場至非本地生:自資院校應把握良機,以其獨有優勢擴大收生,成為推動香港發展成國際教育樞紐的重要骨幹。
  • 建立專精範疇:個別院校應有專精範疇,並符合非本地生的興趣,達至「若需選修相關專科,非這所自資院校不可」的成效。
  • 提高收生上限:政府應考慮提高內地、澳門、台灣學生的收生上限。
  • 政府支持:基於自資院校資源有限,建議政府可考慮給予適度支持。
  • 香港專上院校

    香港共有22所可頒授學位的高等教育院校,包括由大學教育資助委員會撥付公帑資助的院校,以及自資院校。自資院校在香港高等教育中扮演重要角色,提供多元化的課程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