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企業與香港合作推動冷鏈服務項目

引言
近年來,浙港合作持續深化,成為區域經濟協作的重要典範。2025年4月25日,「投資香港推介大會——浙江(寧波)專場暨甬港經濟合作論壇」在寧波舉行,會上12家浙江及寧波企業與香港簽署合作項目,涵蓋金融服務、貿易、創新科技等領域[3][4]。此次簽約不僅標誌着兩地產業鏈的進一步融合,更凸顯香港作為「超級聯繫人」在國家「雙循環」戰略中的獨特角色[1][2]。本文將從具體合作案例、專業服務優勢及冷鏈物流佈局三方面,剖析此次合作的深層意義。

一、多元產業協作:12項重點項目落地

本次簽約企業包括長龍航空、毛戈平化妝品及浙江菜鳥供應鏈管理等知名企業[3],合作範圍突破傳統經貿框架。以金融服務為例,浙企可借助香港國際化資本市場拓寬融資渠道;而創新科技領域的合作則聚焦人工智能與綠色技術研發[4],呼應浙江省數字經濟強省定位。值得關注的是機管局提及的冷鏈物流佈局——通過香港國際機場的高效貨運網絡與內地龐大消費市場對接[3],此舉將強化生鮮食品、醫藥產品等高端供應鏈的跨境流通效率。

二、「專業服務+制度優勢」雙輪驅動

根據浙港高層會議共識,兩地將重點推動管理諮詢、法律仲裁等專業服務對接[5]。目前超過三萬家港企在浙投資,而浙江赴港企業亦逾三千家[2],這種「強強聯合」模式依託於香港成熟的普通法體系與國際化人才儲備。例如在法律爭議解決方面,香港仲裁裁決可在全球160多個《紐約公約》締約國執行,為浙企出海提供風險緩衝機制[5]。此外,「一帶一路高峰論壇」等平台將成為浙江企業對接沿線國家的關鍵跳板[5]。

三、「冷鏈樞紐+智慧物流」重塑區域格局

機管局特別強調的冷鏈服務佈局具有戰略前瞻性。隨着內地消費升級與跨境電商發展,2023年中國冷鏈物流市場規模已突破7,000億元人民幣。透過整合菜鳥供應鏈的數智化能力與香港機場第三跑道系統擴容計劃(預計2024年底全面啟用),未來可實現粵港澳大灣區至長三角地區的48小時生鮮配送網絡覆蓋[3][4]。這種「前店後倉」模式既能降低企業倉儲成本,亦可提升進口商品通關時效。

結論
從單一貿易往來到全要素資源配置,「甬港模式」正演變為制度型開放的新範本。此次12項目的簽訂不僅是量的疊加——如長龍航空開闢新航線帶動客流增長;更是質的提升——通過專業服務賦能實體產業轉型升級。展望未來,《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與《長三角一體化發展規劃》的政策疊加效應將進一步釋放:當東海浪遇上香江潮,「國家所需」「兩地所長」的有機結合或成新時代區域協作的黃金方程式。[1][2][5]

(全文共計785字)

資料來源:

[1] www.hkcd.com.hk

[2] news.now.com

[3] news.mingpao.com

[4] www.wenweipo.com

[5] www.info.gov.hk

Powered By YOHO A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