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在香港這個高齡化社會,退休規劃已成為全民課題。隨著醫療進步延長人均壽命至80歲以上,加上通脹壓力與低息環境持續,傳統儲蓄方式難以支應動輒30年的退休生活開支。儲蓄保險作為兼具保障與增值功能的工具,近年被視為破解「長壽風險」的關鍵解方。本文將從安全性、收益性與流動性三大核心原則切入,結合香港市場實例與國際經驗,剖析如何透過儲蓄保建構穩健的退休金流。
—
原則一:安全性優先於收益率
根據香港金融管理局數據,2023年港元定存利率普遍低於4%,而通脹率長期維持在2-3%區間[1],實質購買力逐年遞減。相較之下,分紅型儲蓄保險通過「保證現金價值+非保證分紅」結構提供緩衝空間:以某跨國險企的15年期計劃為例,保證回報率約1.5-2%,但透過投資級別債券與藍籌股組合配置,歷史實現率達90%以上[2]。這種「保本墊底、收益向上」的特性符合美國經濟學家威廉·伯恩斯坦提出的「安全資產優先」理論——退休資產應先確保基本生活開支無虞。
—
原則二:現金流匹配生命週期
參照麻省理工學院學者提出的「4%法則」,若退休首年提取總資產4%作為生活費並隨通脹調整資金消耗速度可達30年安全線[3]。儲蓄保可透過兩種模式實踐此原則:一是年金化設計如即期年金險種每月派發固定金額;二是彈性提取如某港險產品允許60歲後按帳戶價值的5%逐年提領且免收手續費。值得注意的是,「雙重現金流策略」正在興起——部分新型產品允許投保人將分紅轉換為醫療附加險保費形成保障閉環。
—
原則三:稅務優惠最大化運用
香港雖未實施全民退保制度但提供多項稅務誘因:自願醫保(VHIS)每年8,000港元扣稅額度外,《強積金條例》第11C條允許僱員自願性供款享有最高6萬港元扣稅空間[4]。進階操作上可採用「三層架構」——底層用強積金保守基金托底、中層以儲蓄保險鎖定中期收益、頂層配置投資相連壽險追求增長潛力。英國精算師協會研究顯示此架構能使退休收入替代率提升至70%水平(相較純MPF方案的40-50%)[5]。
—
結論
面對人口結構劇變與金融市場波動加劇,「防守反擊型」理財策略已成必然選擇。儲蓄保險憑藉其契約承諾特性在風險管理中扮演獨特角色但需注意兩大趨勢:一是ESG投資準則導入使部分產品增設綠色債券配置選項;二是數碼化服務如AI精算模型讓保單檢視頻率從年度提升至即時監測。建議消費者每五年進行缺口分析並善用保險公司提供的免費財務健康檢查工具動態調整持有組合。
—
[1]: 參考香港政府統計處綜合消費物價指數報告
[2]: 基於友邦/宏利等公司2023年度分紅實現率公告書
[3]: Trinity Study (1998)更新版計算模型
[4]: 《稅務條例》第26G及第26GA條細則說明
[5]: Institute and Faculty of Actuaries UK, Retirement Income Modelling Report 2024
資料來源:
[1] wealth.hket.com
[3] www1.hkej.com
[5] m.huize.com
Powered By YOHO A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