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貿易組織(WTO)專家小組近日駁回了歐盟(EU)提出的關於中國違反知識產權規則的指控。這起爭端主要圍繞中國法院發布的「反訴禁令」(Anti-Suit Injunctions,ASI),以及這些禁令是否阻礙了歐洲企業保護其專利權利。以下將深入分析此案的來龍去脈、專家小組的裁決,以及後續的影響。
爭端背景:歐盟的指控
歐盟於2022年向WTO提起訴訟,指控中國法院發布反訴禁令,阻止歐洲企業在中國境外就其專利,特別是涉及3G、4G和5G移動通訊技術的專利,尋求法律保護。歐盟認為,這些反訴禁令違反了WTO《與貿易有關的知識產權協定》(TRIPS協定)。
具體而言,歐盟主張中國的反訴禁令政策,允許中國法院在未經專利權人同意的情況下,設定全球標準必要專利(Standard Essential Patents,SEPs)的許可費率。歐盟認為,這種做法損害了其企業的權益,並違反了TRIPS協定中關於專利權保護、執法和透明度的相關條款。
專家小組的裁決:駁回主要指控
WTO專家小組在經過審理後,於2025年4月駁回了歐盟的大部分指控。專家小組認為,歐盟未能證明中國的反訴禁令政策與WTO規則存在不一致之處。儘管專家小組承認中國存在一項未成文的反訴禁令政策,但歐盟未能證明該政策違反了TRIPS協定的具體條款。
專家小組還指出,TRIPS協定並未規定WTO成員不得採取可能阻礙其他成員在其管轄範圍內實施協定的措施。換句話說,專家小組認為,中國的反訴禁令政策本身並不構成對TRIPS協定的違反。
中國違反透明度義務
儘管駁回了歐盟的主要指控,專家小組也發現中國未能完全履行其在WTO下的透明度義務。專家小組指出,中國未能公布一起涉及中國智能手機製造商和一家美國專利公司的終審判決,該判決涉及3G、4G和5G移動通訊技術專利。此外,專家小組還認為,中國未能回應歐盟提出的部分資訊請求。
專家小組建議中國採取措施,使其符合WTO規則。
歐盟的上訴與後續發展
對於WTO專家小組的裁決,歐盟表示不滿,並已於2025年4月提起上訴。歐盟尋求推翻專家小組的部分調查結果,以便歐洲企業能夠在其本國法院捍衛其知識產權。
中國商務部對此回應稱,中國一向重視知識產權保護,並對WTO專家小組支持中國的立場表示歡迎。中國表示將根據多方臨時上訴仲裁協議(MPIA)的相關規則處理歐盟的上訴,以維護其合法權益。
反訴禁令爭議:核心問題
反訴禁令是此案的核心爭議點。反訴禁令是指一國法院發布的命令,禁止當事人在另一國法院提起訴訟。在涉及標準必要專利的許可糾紛中,中國法院越來越多地使用反訴禁令,以阻止專利權人在中國境外尋求法律救濟。
支持反訴禁令的觀點認為,這些禁令有助於確保中國法院在涉及中國企業的專利糾紛中,能夠行使管轄權,並防止外國法院做出不利於中國企業的裁決。然而,反對者則認為,反訴禁令限制了專利權人的權利,並可能導致不公平的許可費率。
影響與啟示
WTO專家小組的裁決以及歐盟的上訴,反映了在全球化背景下,知識產權保護面臨的複雜挑戰。此案不僅涉及中國與歐盟之間的貿易關係,也關乎國際貿易規則的解釋與適用。
此案的結果將對跨國企業的專利保護策略產生重要影響。企業需要密切關注此案的後續發展,並評估其在全球範圍內保護知識產權的最佳途徑。
此外,此案也凸顯了WTO在解決國際貿易爭端中的作用。儘管WTO的上訴機構目前處於停擺狀態,多方臨時上訴仲裁協議(MPIA)等替代機制仍在發揮作用,為成員提供解決爭端的途徑。
未來展望
歐盟對WTO專家小組裁決的上訴預計將在2025年7月之後有結果。在此期間,各方將繼續關注此案的進展,並評估其對國際貿易和知識產權保護的潛在影響。
無論上訴結果如何,此案都將為未來的類似爭端提供重要的參考。隨著技術的快速發展和全球貿易的日益緊密,知識產權保護的重要性將日益凸顯。國際社會需要共同努力,建立一個公平、透明和可預測的知識產權保護體系,以促進創新和經濟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