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醫護人員擔憂關稅戰可能導致醫院癱瘓,對華加稅可能導致藥品短缺,這背後的原因分析如下:
對美國醫療供應鏈的影響
高度依賴進口:美國的醫療供應鏈非常依賴外國產品,包括藥品、醫療器材和基本物資。儘管美國醫療體系不斷 চেষ্টা 構建國內供應鏈,但在許多藥品和設備方面仍然嚴重依賴國際來源。
中國的重要性:中國是世界藥品出口大國之一,美國則是最大的進口國。美國從中國進口大量的藥品和醫療用品,特別是仿製藥和藥品原料。
藥品原料依賴:美國藥房開出的藥品中,有很大一部分是仿製藥,而這些仿製藥的活性藥物成分(API)很多來自中國。有報告顯示,美國80%的API依賴中國,尤其是仿製抗生素依賴度更高。
關稅戰如何導致藥品短缺
成本上升:對中國商品加徵關稅會直接增加美國醫療機構和藥品供應商的成本。這些額外的成本可能會轉嫁給消費者,導致藥品價格上漲。
利潤壓縮:仿製藥本來利潤就很低,加徵關稅會進一步壓縮藥企的利潤空間,導致一些藥企可能選擇停止生產。
供應鏈中斷:如果關稅導致中國生產的藥品和原料藥供應中斷,美國可能會面臨藥品短缺的風險,特別是在低價仿製藥和基本藥物方面。
對低收入群體的影響:由於中國產仿製藥供應量大、價格便宜,對華關稅可能對美國低收入社區產生最嚴重的影響,因為這些人群更依賴負擔得起的仿製藥。
關稅對醫療產業的潛在後果
醫院運營困難:由於關稅導致醫療用品和藥品成本上升,美國的醫院可能會面臨運營困難,甚至可能癱瘓。
藥品價格上漲:關稅可能會導致藥品價格普遍上漲,使得患者難以負擔。
醫療保險費用增加:為了應對藥品價格上漲,醫療保險公司可能會提高保費,進一步增加民眾的醫療負擔。
本土藥企回流:美國政府希望通過關稅迫使製藥企業將生產線遷回美國,但這需要時間和大量的投資,短期內難以實現。
加速供應鏈轉移:一些藥企可能會選擇將生產線轉移到其他國家,以規避關稅,但這也可能導致供應鏈的不穩定。
應對策略
尋求關稅豁免:醫療機構和行業協會可以遊說政府,爭取對藥品和醫療用品實行關稅豁免,以減輕成本壓力。
建立多元化的供應鏈:減少對單一國家(如中國)的依賴,建立多元化的供應鏈,以降低供應風險。
推動本土生產:鼓勵和支持美國本土藥品和醫療用品生產,但需要政府提供稅收優惠和政策支持。
簡化藥品准入程序:簡化已通過美國FDA核准的藥物在台灣上市的程序,以加速提升新藥的可及性,促進國外藥廠輸台意願。
調整健保藥價改革:在關稅變革之際,調整健保藥價改革措施,以降低台灣藥品市場的不穩定性。
其他影響
對老年人和家庭護理人員的影響:由於社會保障金無法支付許多老年人的住房和護理費用,越來越多的家庭護理人員開始介入,幫助老年親屬填補經濟缺口。但關稅措施將使這些護理人員面臨更大的經濟壓力。
對美國生技產業的影響:關稅可能讓起步中的生技產品難以發展,最終抑制美國生技產業的發展。
貿易戰的反噬效應:關稅最終還是會反噬美國本土,推高消費者的藥品支出,對沒有醫保的患者影響尤甚。
總結
美國對中國加徵關稅可能會對美國的醫療產業造成多方面的衝擊,從而導致藥品短缺和醫療成本上升。為了應對這些挑戰,美國需要採取多元化的策略,包括尋求關稅豁免、建立多元化的供應鏈、推動本土生產以及加強國際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