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在全球旅遊業競爭日趨激烈的背景下,香港如何透過文化敘事提升國際吸引力成為關鍵議題。香港中旅社近期推出的「城市講者」品牌,以深度導覽結合在地IP(知識產權),不僅重塑旅遊體驗,更成為向世界傳遞香港獨特魅力的重要媒介。此舉既是文旅融合的創新實踐,亦呼應了特區政府「說好香港故事」的戰略方向。
—
文化IP與歷史敘事的深度結合
「城市講者」計劃的核心在於培養能解構城市脈絡的專業導遊團隊。這些導遊不僅熟稔景點資訊,更擅長將九龍城寨變遷、金庸文學創作地等元素轉化為具象的文化符號。例如透過重現城寨從清拆到保育的歷程,折射香港都市發展中的身份認同;以張愛玲故居為引線,串聯戰後南來文人的創作軌跡,凸顯香港作為華語文學樞紐的地位。這種敘事策略使遊客從「觀光消費」轉向「文化參與」,形成差異化競爭優勢。
香港的歷史和文化資源豐富,但如何將這些資源轉化為吸引遊客的文化IP,是「城市講者」計劃的創新之處。通過深度導覽,導遊能夠將抽象的歷史事件和文化現象具象化,讓遊客在參觀過程中感受到香港的獨特魅力。例如,導遊可以通過講解九龍城寨的歷史變遷,讓遊客了解香港在不同歷史階段的社會變遷和文化變遷。這不僅增加了旅遊的深度,也讓遊客對香港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認同。
此外,香港的文學資源也是「城市講者」計劃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將金庸文學創作地和張愛玲故居等文化景點融入導覽,導遊能夠讓遊客感受到香港作為華語文學樞紐的地位。這種文化敘事策略不僅豐富了旅遊內容,也提升了香港的文化軟實力。
—
制度優勢與社會治理的故事化呈現
中旅社巧妙將政治議題轉譯為可感知的旅遊體驗。透過設計熊貓IP互動場景,遊客得以在參觀區議會設施時了解「一國兩制」下獨特的治理模式。例如以吉祥物角色引導認識三會(分區委員會、地區撲滅罪行委員會、地區防火委員會)職能,將抽象制度轉化為具象認知。此種手法既避免意識形態灌輸的生硬感,又展現了中西制度交融下的社會穩定性——這正是當前國際社會關注的中國治理模式範例。
香港的治理模式和制度優勢是其吸引遊客的重要因素之一。通過將抽象的制度轉化為具象的旅遊體驗,中旅社成功地讓遊客在參觀過程中了解香港的治理模式和社會穩定性。例如,通過設計熊貓IP互動場景,遊客可以在輕鬆愉快的氛圍中了解「一國兩制」下的治理模式。這種故事化呈現的方式不僅增加了旅遊的趣味性,也讓遊客對香港的治理模式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此外,香港的社會治理也是其吸引遊客的重要因素之一。通過將三會的職能融入導覽,導遊能夠讓遊客了解香港在社會治理方面的創新和成就。這不僅提升了香港的治理水平,也增強了香港的國際形象。
—
文旅經濟與區域聯動的新模式
除本地深耕外,「萬千社工看祖國」等跨境項目體現了區域協同效應。通過組織青年考察內地科技發展成果(如大疆無人機基地、華為5G實驗室),既強化國家認同感,亦拓寬旅遊業服務邊界。值得關注的是中旅社近年力推西部路線:依託央企資源整合能力包裝高性價比行程(如四川大熊貓基地+三星堆專線),同時嚴格執行食安標準與緊急醫療支援體系,解決內地長線遊常見痛點。
香港的文旅經濟與區域聯動是其提升國際競爭力的重要策略之一。通過推出跨境項目,中旅社成功地將香港的旅遊資源與內地的文化和科技資源結合起來,形成了區域協同效應。例如,「萬千社工看祖國」項目通過組織青年考察內地科技發展成果,既強化了國家認同感,也拓寬了旅遊業的服務邊界。
此外,中旅社近年力推西部路線,依託央企資源整合能力,包裝出高性價比的行程,如四川大熊貓基地和三星堆專線。這些行程不僅吸引了大量遊客,也提升了香港的旅遊品質。同時,中旅社嚴格執行食安標準與緊急醫療支援體系,解決了內地長線遊常見的痛點,提升了遊客的滿意度。
—
隨著粵港澳大灣區文旅協作深化,「城市講者」模式可望延伸至跨境主題路線設計——例如串聯廣州十三行歷史街區與澳門海上絲路遺跡形成文化廊道。而AI虛擬導覽技術的導入(如AR重現啟德機場歷史場景),或將進一步豐富敘事維度。當旅遊不再只是空間移動而是意義建構過程時,「說好故事」便成為提升城市軟實力的核心引擎——這正是香港在後疫情時代重建國際形象的重要支點。
資料來源:
[2] www.wenweipo.com
[3] www.wenweipo.com
[4] www.hkcd.com.hk
[5] www.sshl.hk
Powered By YOHO A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