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貿易戰:日媒揭中國提前部署減少美大豆進口

美國與中國之間的貿易戰,近年來一直是全球經濟關注的焦點。然而,近期日媒的報導揭示,中國其實早在前美國總統特朗普上任之前,就已開始部署減少對美國大豆的進口,並在特朗普就職後徹底叫停。這項發現顯示,中國對潛在的貿易衝突早有預見,並採取了積極的應對措施。

中國與美國的貿易關係長期以來存在結構性問題,包括貿易逆差、知識產權盜竊以及市場准入限制等。特朗普上任後,以保護美國國內產業為由,對中國商品加徵關稅,正式引發了貿易戰。然而,根據日本經濟新聞(日經新聞)的報導,中國的應對策略並非被動反應,而是早在特朗普上任前就已開始布局。報導指出,中國在2017年1月16日完成最後一批美國大豆的交付後,便停止了進口。更進一步地,中國自1月中起不僅停止採購美國大豆和玉米,也開始減少其他美國農產品的進口量。這顯示中國政府早已意識到貿易衝突的可能性,並積極尋求替代供應來源,以降低對美國市場的依賴。

值得注意的是,中國並非僅僅是停止進口美國大豆,而是迅速轉向其他國家尋求替代品。例如,中國連夜改買了240萬噸巴西大豆,以確保國內市場的供應。這種快速的轉向能力,展現了中國在全球貿易中的影響力以及其應對外部衝擊的韌性。此外,中國也採取了對等措施,對美國農產品加徵關稅,以反制美國的貿易保護主義政策。這些反制措施,包括對美國農品加徵10%至15%的關稅,旨在向美國施加壓力,促使其回到談判桌上。

特朗普政府雖然試圖透過談判來解決貿易爭端,但其堅持與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談判,反而使貿易戰短期內降溫的機會微乎其微。特朗普延續了其第一任期起對中國發動的貿易戰,甚至在第二任期也對加拿大和墨西哥發起貿易戰,並對幾乎所有國家徵收關稅。這種單邊主義的貿易政策,不僅加劇了全球貿易緊張局勢,也對全球經濟產生了負面影響。中國的策略性部署,以及迅速尋找替代供應來源的能力,在一定程度上減輕了貿易戰對中國經濟的衝擊。日媒的報導也提醒我們,貿易戰並非一時衝動,而是經過深思熟慮的策略性行動。

綜上所述,中國早在特朗普上任前就已開始部署減少對美國大豆的進口,並在特朗普就職後徹底叫停,充分展現了其對潛在貿易衝突的預見性和應對能力。透過積極尋找替代供應來源、採取對等關稅措施等方式,中國成功地降低了貿易戰對自身經濟的影響。這也提醒全球,貿易戰不僅僅是兩個國家之間的衝突,更是一個涉及全球經濟利益的複雜議題,需要各方以理性和務實的態度來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