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侵案被告張健華,836萬賠償令下達,求暫緩執行遭拒

張健華涉及性侵女院友的案件,近日再度引起社會關注。事件始於2014年,時任康橋之家院長的張健華被指性侵一名智障女院友。儘管當時因事主無法出庭作供而獲撤控,但事主母親隨後提起民事索償,最終法庭判決張健華需向事主家人賠償83.6萬元。然而,張健華對此裁決不服,先後申請上訴許可及暫緩執行賠償,但均遭到高等法院拒絕。

康橋之家事件的曝光,不僅揭示了殘疾人士在機構中可能遭受的侵害,也引發了對機構責任和監管漏洞的深刻反思。根據報導,區院法官黃若鋒在判詞中明確指出,信納張健華曾性侵事主,而康橋護理服務有限公司作為次被告,未能履行應有的照顧責任。這意味著,康橋之家在保障事主安全方面存在重大疏忽,未能提供一個安全、受保護的環境。此案不僅涉及個人道德層面的問題,更關乎機構在照顧弱勢群體時的責任和義務。

張健華的上訴理由之一,是聲稱並未拍到任何性侵動作。然而,法庭的判決表明,證據足以支持事主遭受性侵的指控。值得注意的是,此案的複雜性不僅在於證據的收集和呈現,更在於事主本身的特殊情況。由於事主為智障人士,其表達能力和記憶力可能受到限制,這使得案件的調查和審理面臨更大的挑戰。儘管如此,法庭仍舊能夠根據現有證據做出公正的判斷,這體現了司法系統在保護弱勢群體方面的努力。

除了民事賠償外,康橋之家也面臨其他法律後果。根據報導,康橋之家已被社署釘牌,且事主家人曾向高等法院申請將康橋之家清盤。去年區域法院裁定康橋之家和張健華須共同賠償119.4萬元,其中康橋涉款35.8萬元。然而,事主家人至今仍未收到康橋的賠償,這促使他們採取更進一步的法律行動。康橋之家的清盤,不僅將影響其自身的運營,也可能對整個殘疾機構行業產生警示作用,促使各機構更加重視對弱勢群體的保護和照顧。

此案的發展也與近年來社會對性侵事件的關注度提高密切相關。類似於《白日之下》的真實案例,不斷提醒人們性侵問題的普遍性和嚴重性。康橋之家事件的曝光,再次敲響了警鐘,呼籲社會各界共同努力,建立更加完善的法律制度和社會保障體系,以保護弱勢群體的權益,防止類似悲劇再次發生。

綜上所述,張健華性侵女院友的案件,不僅是一起涉及個人道德和法律責任的事件,更是一起反映社會問題和制度漏洞的案件。從最初的刑事指控到後來的民事索償,再到康橋之家的清盤申請,此案的每一個環節都引發了深刻的思考。透過此案,我們需要重新審視殘疾機構的監管機制,加強對弱勢群體的保護力度,並建立更加公正、透明的法律制度,以確保每一個人的權益都能得到充分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