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總統特朗普近期簽署行政命令,針對進口加工的關鍵礦產及其下游產品展開國家安全風險調查,並暗示可能加徵關稅。此舉不僅引發國際社會對貿易戰升級的擔憂,也凸顯了美國在保障關鍵礦產供應鏈安全上的決心。這項調查的範圍廣泛,涵蓋了稀土、鈾等重要礦產,以及半導體晶圓、電動車、智慧型手機等下游產品,顯示美國對其科技產業和國家安全的深切關注。
特朗普政府此舉,可視為其長期以來推行「美國優先」政策的延續。過去幾年,特朗普政府已對來自中國等國家的商品加徵關稅,試圖縮小貿易逆差,並迫使其他國家改變其貿易行為。此次針對關鍵礦產的調查,更進一步擴大了關稅戰的範圍,將觸角伸向科技和能源領域。根據報導,美國商務部長盧特尼克需要在270天內提交最終調查結果,若國務卿魯比奧認定相關進口威脅國家安全,特朗普便可能啟動加徵關稅的程序,取代原有的對等關稅。
值得注意的是,美國對關鍵礦產的依賴程度日益增加,而這些礦產的供應鏈卻高度集中在少數國家,特別是中國。這種情況讓美國面臨潛在的供應風險,一旦發生地緣政治衝突或貿易爭端,美國的產業生產和國家安全都可能受到威脅。因此,特朗普政府希望通過此次調查,評估這些礦產進口對美國安全及韌性的影響,並尋找降低依賴度的方案。除了加徵關稅,美國也可能採取其他措施,例如鼓勵國內礦產開採、與盟友建立更穩定的供應鏈,以及投資替代材料的研發。
此外,美國的此項舉措也對全球貿易格局產生了影響。中國作為全球最大的礦產生產國和出口國之一,將受到美國關稅政策的直接衝擊。近期,中國已開始積極尋求多元化的貿易夥伴,例如與巴西簽訂大豆貿易協議,以減少對美國市場的依賴。同時,中國也可能採取反制措施,對美國的出口商品加徵關稅,進一步加劇貿易緊張局勢。中央社報導,中國已狂掃240萬噸巴西大豆,顯示其在尋找替代供應來源方面的積極行動。
更廣泛地來看,美國的關稅政策也引發了其他國家的擔憂。許多國家擔心,美國的保護主義措施將擾亂全球貿易秩序,阻礙經濟增長。因此,一些國家正在尋求與美國進行談判,以避免受到關稅政策的負面影響。例如,歐洲聯盟可能與美國展開合作,擴大開放貿易,以對抗美國的保護主義。
總而言之,特朗普政府針對關鍵礦產展開的國家安全風險調查,是其「美國優先」政策的體現,旨在保障美國的國家安全和經濟利益。然而,此舉也可能引發貿易戰升級,擾亂全球貿易秩序。面對複雜的國際形勢,各國需要加強合作,尋求多邊解決方案,以維護全球貿易的穩定和繁榮。美國的下一步行動,以及其他國家如何應對,將對全球經濟和地緣政治格局產生深遠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