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近年來觀光業復甦,吸引了大量外國遊客,然而,伴隨而來的卻是米荒問題,以及米價的持續上漲。這種情況不僅影響了日本國內的消費者,甚至出現了日本主婦飛往韓國扛米回國的現象,引發了廣泛的關注和討論。更令人擔憂的是,有消息指出,部分中國人趁機囤積居奇,並在網路上高價轉賣,加劇了市場的混亂。
日本米價上漲的根源,與多重因素交織有關。首先,2023年夏季的極端高溫天氣,導致稻米產量大幅減少。高溫熱害對稻米的生長造成嚴重影響,使得可收穫的稻米數量明顯下降。其次,疫情解封後,大量遊客湧入日本,增加了對米飯的需求,進一步推高了米價。星島頭條的報導指出,日本政府在8月份也釋出了儲備米,試圖緩解市場壓力,但效果有限。
除了產量減少和需求增加之外,市場上還出現了投機行為。香港01的報導揭露,部分稻農表示,近期有多名中國人以及其他產業的公司,大量收購稻米,意圖轉賣牟利。這種囤積居奇的行為,進一步推高了米價,並引發了市場的恐慌。同時,日本國內也出現了炒賣潮,在拍賣網站上,10公斤的米甚至被炒至1.2萬日圓的高價,顯示出市場的異常狀況。這種情況不僅讓普通消費者難以負擔,也引發了社會對公平交易的質疑。
面對米價飆漲,日本消費者也開始採取行動。TVBS新聞網、太報以及CTWANT等媒體均報導了日本主婦飛往韓國扛米回國的事件。一位日本主婦在韓國旅遊時,購買了9公斤的米帶回日本,她表示,雖然在機場的檢疫程序相對簡單,但將米扛回家卻是一項艱巨的任務,只能當作重訓來完成。這種現象反映了日本消費者對米價上漲的無奈,以及為了節省開支而不惜克服困難的決心。此外,也有中國網民在網路上調侃,將此現象視為「跨國扛米」的壯舉,但更應關注的是背後所隱含的經濟問題。
總而言之,日本米荒問題的出現,是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除了自然災害和觀光客增加之外,市場上的投機行為也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面對米價持續上漲,日本政府需要採取更有效的措施,穩定市場供應,同時加強監管,打擊囤積居奇和炒賣行為,以保障消費者的權益。而對於消費者而言,在尋求替代方案的同時,也應保持理性,避免盲目跟風,共同維護市場的穩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