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近年鯨豚擱淺事件頻繁發生,引起社會廣泛關注。海洋公園保育基金接獲報告後,持續跟進相關個案,並呼籲公眾人士若發現懷疑鯨豚擱淺情況,應立即致電1823熱線,提供詳細資訊,以便保育團隊能盡快到場處理。近期,長洲白鰽灣再次出現江豚屍體,且已嚴重腐爛,這已是今年度的第15宗鯨豚擱淺事件,凸顯了香港水域生態環境所面臨的嚴峻挑戰。
鯨豚擱淺的原因複雜,往往涉及多重因素。其中,人為因素是導致擱淺事件頻發的重要原因之一。漁業活動,例如使用魚線和魚網,可能導致鯨豚誤食或纏繞,造成身體損傷甚至死亡。本次在長洲白鰽灣發現的江豚屍體,胃中就發現了魚線,顯示其生前可能因誤食人造物品而受苦。此外,船隻的噪音污染也可能干擾鯨豚的聲納系統,使其迷失方向,增加擱淺的風險。根據海洋公園保育基金的解剖報告,該江豚屍體已屬第4級的嚴重腐爛狀態,身長約162厘米,為成年雄性。這意味著該江豚擱淺一段時間,未能及時得到救援。
除了人為因素外,自然因素也可能導致鯨豚擱淺。例如,惡劣的天氣條件,如颱風和暴雨,可能使鯨豚在海上迷失方向,或因波濤洶湧而擱淺。此外,疾病和寄生蟲感染也可能影響鯨豚的健康,使其更容易擱淺。值得注意的是,近年來香港水域的污染問題日益嚴重,工業廢水、生活污水和塑膠垃圾等污染物可能對鯨豚的健康造成威脅,降低其抵抗力,增加擱淺的風險。早前在西貢大灣沙灘也發現了嚴重腐爛的江豚屍體,為今年首宗鯨豚擱淺個案,顯示擱淺事件並非孤立發生,而是具有一定的普遍性。鴨洲亦曾出現成年江豚擱淺,短短七日內已是第五宗江豚擱淺個案。
面對日益嚴峻的鯨豚擱淺問題,香港社會需要採取多方面的措施加以應對。首先,加強對漁業活動的監管,限制使用可能對鯨豚造成傷害的漁具,並推廣對環境友善的漁業技術。其次,減少噪音污染,限制船隻在鯨豚棲息地活動,並鼓勵使用更環保的船隻推進系統。此外,加強對水域污染的治理,減少污染物排放,改善水質,為鯨豚提供更健康的生存環境。同時,加強公眾教育,提高公眾對鯨豚保護的意識,鼓勵公眾參與鯨豚保護活動。海洋公園保育基金一直積極呼籲公眾,若發現懷疑鯨豚擱淺個案,應立即致電1823熱線,並提供詳細資訊,以便保育團隊能盡快到場跟進。
總而言之,長洲白鰽灣發現的江豚屍體,再次敲響了香港水域生態環境保護的警鐘。鯨豚擱淺事件頻繁發生,不僅是對鯨豚生命的威脅,也是對香港海洋生態系統健康的警示。只有通過政府、學術界、保育組織和公眾的共同努力,才能有效減少鯨豚擱淺事件的發生,保護香港珍貴的海洋資源,維護海洋生態系統的平衡與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