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香港接連發生的山難事件令人關注。2025年初,飛鵝山自殺崖再次成為悲劇發生地,一名男子在山上被發現身亡。此前,飛鵝山已多次發生行山意外及自殺事件,凸顯了該地區的危險性以及搜救工作的艱難。此次事件不僅引起了社會對山難安全的重視,也反映出香港市民在生活壓力下的精神健康問題。
飛鵝山自殺崖因其險峻的地形和頻繁發生的悲劇而聞名。根據香港01的報導,警方和消防人員在2月1日接獲報案後,立即展開搜索行動。由於天氣惡劣,飛行服務隊無法及時支援,搜救人員只能在山上進行地毯式搜索。最終,搜救人員在鸚鵡咀石一帶發現了一具男屍,死者為39歲姓郭。而更早的2025年2月3日,溫姓醫生在飛鵝山自殺崖死亡,死因疑與照顧長子壓力大有關,事件更引發了對社會壓力及精神健康的討論(明報新聞網)。類似的事件也曾發生在2021年,一名失蹤教師的遺體在飛鵝山自殺崖山邊被發現(on.cc東網)。這些事件都顯示,飛鵝山自殺崖不僅是行山愛好者需要警惕的危險區域,也潛藏著社會問題的陰影。
搜救行動的困難性是另一個值得關注的點。飛鵝山的地形崎嶇,山路難行,增加了搜救工作的難度。香港01的報導指出,在尋找失蹤男子時,搜救人員需要克服惡劣的天氣條件,而政府飛行服務隊也無法立即提供空中支援。此外,在小紅書女迷路事件中,警方也出動了大量人員,包括失蹤人員調查組、總區機動部隊和軍裝警員,進行大規模搜索(大公文匯網)。這些都表明,飛鵝山的山難搜救工作需要耗費大量的人力物力,且存在極高的風險。過去也曾有行山人士在飛鵝山扭傷腳部,需要救援人員前往協助(山藝友)。
除了搜救工作的挑戰,山難事件也暴露了香港社會在精神健康方面的不足。溫姓醫生的案例表明,即使是受過良好教育和擁有穩定職業的人,也可能因為生活壓力而選擇輕生。這提醒我們,需要更加關注市民的精神健康,提供更多的心理輔導和支持服務。同時,也需要加強對山區安全設施的建設,例如設置更多的警示標語、加強巡邏等,以減少山難事件的發生。飛鵝山自殺崖的悲劇,不僅是一個人生命的逝去,也是對社會的一種警醒。我們需要共同努力,營造一個更加安全、健康和充滿關愛的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