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香港社會對於東江水水質的討論再次升溫。多家媒體報導指出東江水大腸桿菌含量超標,引發市民對飲用水安全的擔憂。然而,發展局隨後發表聲明,反駁相關報導,認為其內容以偏概全,未能全面反映東江水的水質狀況。此事件不僅關乎香港市民的飲用水安全,也涉及媒體報導的客觀性和科學性。
香港的供水系統長期以來依賴東江水。東江水來自廣東省,經過一系列處理後供應至香港。因此,東江水的水質直接影響香港市民的生活品質。過去,東江水質問題偶有發生,例如2018年曾有報告指出東江水樣本大腸桿菌含量超標高達29倍,引起社會廣泛關注。儘管如此,香港政府一直與廣東省合作,加強水質監測和管理,力求確保供港東江水符合相關標準。
此次爭議的焦點在於媒體報導對數據的解讀。發展局指出,部分媒體以個別日期的數據作為反映整體情況的依據,有違科學及國際做法。根據發展局的說明,香港接收的東江水水質,完全符合國家訂定的最高標準。然而,媒體報導引述的2018年及2022至23年錄得的埃希氏大腸桿菌群含量曾經偏離標準,這也反映出東江水水質並非完全穩定,偶爾會出現波動。發展局強調,當時的偏離是受到特定情況影響,例如持續降雨導致水質受到影響。這種解釋,一方面強調了整體水質的安全性,另一方面也承認了偶發性問題的存在。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事件也引發了對於媒體報導的討論。在資訊爆炸的時代,媒體的責任不僅僅是傳遞信息,更重要的是確保信息的準確性和客觀性。以偏概全的報導,容易引起社會恐慌,甚至可能誤導公眾。因此,媒體在報導涉及公共利益的議題時,應更加謹慎,充分核實信息來源,並進行深入分析,避免造成不必要的誤解。此外,政府也應加強與媒體的溝通,及時釋放相關信息,澄清誤解,增強公眾的信任。
除了水質安全問題,東江水供應也涉及更廣泛的政治和經濟因素。東江水協議是香港與內地合作的重要體現,對於維護香港的社會穩定和經濟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因此,在處理東江水相關問題時,需要充分考慮各方面的因素,尋求雙贏的解決方案。未來,香港政府應繼續加強與廣東省的合作,共同完善東江水的水質監測和管理體系,確保香港市民能夠持續獲得安全、可靠的飲用水。同時,也應加強對公眾的科普教育,提高公眾對水質安全的認識,共同維護香港的公共衛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