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全球糖尿病盛行率不斷攀升,不僅是先進國家,發展中國家也面臨嚴峻挑戰。更令人擔憂的是,糖尿病患者的年齡層有下降的趨勢,年輕族群罹患糖尿病的比例日益增加。這不僅與飲食習慣西化、生活型態缺乏運動有關,更凸顯了預防糖尿病的重要性。近期,台灣醫師李唐越分享了一名22歲男子的案例,其飲食習慣不佳,導致糖化血色素已達糖尿病前期,引起社會廣泛關注。本文將深入探討年輕族群罹患糖尿病的風險因素、糖尿病前期的意義與影響,以及如何透過飲食和生活習慣的調整來預防和延緩糖尿病的發生。
年輕族群糖尿病風險上升:飲食習慣是關鍵
根據最新台灣糖尿病年鑑,台灣糖尿病盛行率已達10.6%,超過日、韓等國,總罹患人數恐超過300萬人。而年輕族群的糖尿病風險,往往與長期不健康的飲食習慣息息相關。如同李唐越醫師遇見的22歲患者,早餐習慣食用漢堡、蛋餅等高油、高糖的食物,搭配大冰奶,午餐則選擇炸雞腿便當加白飯,下午還常飲用半糖手搖飲。這種飲食模式,攝取過多的精緻碳水化合物、飽和脂肪和糖分,長期下來容易導致體重增加、胰島素阻抗性上升,進而增加罹患糖尿病的風險。此外,現代年輕人普遍生活步調快速,缺乏規律運動的習慣,也加劇了糖尿病發生的可能性。值得注意的是,新冠疫情的爆發和居家隔離措施,更進一步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減少了外出活動的機會,增加了久坐的時間,也間接影響了血糖控制。
糖尿病前期:警訊不容忽視
糖尿病並非一蹴可幾,往往經歷一個「糖尿病前期」的階段。糖尿病前期指的是血糖值高於正常,但尚未達到糖尿病的診斷標準。雖然糖尿病前期本身可能沒有明顯的症狀,但它代表著身體已經開始對胰島素產生抵抗,若不加以控制,未來罹患糖尿病的風險將大幅增加。李唐越醫師的案例中,該名22歲男子糖化血色素已達6.4%,已進入糖尿病前期階段。糖化血色素是反映過去2-3個月平均血糖水平的指標,數值越高,代表血糖控制越差。及早發現並積極干預糖尿病前期,可以有效預防或延緩糖尿病的發生。根據研究顯示,透過飲食調整和增加運動量,約有50%的糖尿病前期患者可以成功將血糖控制在正常範圍內。
預防糖尿病:從飲食和運動做起
預防糖尿病,關鍵在於建立健康的生活習慣。在飲食方面,應減少精緻碳水化合物的攝取,如白米飯、白麵包、含糖飲料等,增加全穀類、蔬菜、水果和蛋白質的攝取。同時,應選擇健康的烹調方式,如蒸、煮、烤等,避免油炸和高油烹調。除了飲食調整,規律運動也是預防糖尿病的重要策略。根據《Nutrients》的研究結果,與每天吃三餐的人相比,一天只吃一餐的人,空腹血糖值更高,清晨的葡萄糖耐受性也較差;而固定時間吃固定的量,可以確保身體持續獲得能量,維持血糖穩定。建議每周至少進行150分鐘的中等強度有氧運動,如快走、慢跑、游泳等,並搭配肌力訓練,以增加肌肉量,提高胰島素敏感性。此外,測量最大心率最簡單的方法,可以用「220減去年齡」來估算,並以此作為運動強度的參考指標。
總而言之,糖尿病已成為全球性的健康問題,年輕族群的糖尿病風險不容輕視。透過健康的飲食習慣和規律的運動,可以有效預防和延緩糖尿病的發生。及早發現並積極干預糖尿病前期,更是保護健康的關鍵。面對日益嚴峻的糖尿病挑戰,我們應從自身做起,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為自己和下一代打造一個更健康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