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M」品牌計劃近年來備受爭議,尤其是在財政狀況告急的背景下,其撥款準則和效益更受到廣泛關注。過去三年,該計劃已支持54項大型國際體育賽事,總資助額高達6.24億港元。然而,隨著財赤壓力日益增加,政府正積極探討收緊撥款準則,預計相關調整將在即將公布的財政預算案中揭曉。本文將深入探討「M」品牌計劃的背景、應用、面臨的挑戰以及未來發展方向。
「M」品牌計劃於2005年由香港政府設立,旨在吸引更多大型國際體育賽事來港舉辦,藉此提升香港的國際形象,促進旅遊業和經濟發展。該計劃由大型體育活動事務委員會負責審批和管理,主要為符合特定標準的活動提供資金贊助。根據明報的報導,制度成立首年批出4項申請,至2019年達到高峰。然而,近年來,該計劃的效益和透明度受到質疑,尤其是在一些備受爭議的活動,例如國際邁亞密表演賽美斯缺陣事件,引發了公眾對政府撥款準則的質疑。
近年來,香港的財政狀況面臨嚴峻挑戰,政府累積了約千億元財赤。在這種背景下,「M」品牌計劃的撥款額度自然成為節省開支的重點考量對象。on.cc東網指出,政府正探討與LIV Golf長遠合作,但同時也需要重新評估現有撥款政策。為確保資源得到有效利用,政府計劃收緊撥款準則,要求活動主辦方提前更長時間申請資助,至少提前6個月。光傳媒Photon Media的報導顯示,「大型體育活動申請指引」原本就已規定涉及「M品牌」資助的活動應至少提前6個月申請,但實際執行情況卻存在偏差。此外,政府也可能提高活動的審批標準,確保資助的活動能夠真正為香港帶來經濟和社會效益。
除了撥款準則的調整,如何提升「M」品牌計劃的效益也至關重要。明報的報導指出,過去六年,僅有四場表演賽或邀請賽獲得資助,而這類賽事往往難以吸引大量觀眾。香港恒生大學市場學系助理教授鄺家麒認為,「M」品牌作為香港大型體育活動的一個標誌,不應局限於財政上的支持,更應注重活動的內容和品質。他建議,政府應鼓勵主辦方舉辦更多具有競爭性和吸引力的賽事,以吸引更多本地和國際觀眾。此外,政府還應加強對「M」品牌計劃的監管和評估,確保資金得到合理使用,並定期向公眾公開相關信息,以提高透明度。Yahoo新聞報導指出,2019年是「M」品牌制度的發展高峰期,這也反映出政府對大型體育活動的重視程度。然而,隨後的疫情和經濟下行,使得「M」品牌計劃面臨更大的挑戰。
展望未來,「M」品牌計劃的發展方向將取決於政府的政策調整和市場環境的變化。在財政壓力日益增加的情況下,政府需要更加謹慎地運用公共資源,確保「M」品牌計劃能夠真正為香港帶來效益。除了收緊撥款準則外,政府還應積極探索新的合作模式,吸引更多私營企業參與到「M」品牌計劃中來。同時,政府也應加強與體育總會和活動主辦方的溝通,了解他們的需求和困難,共同制定更具可行性的發展策略。中國銀行股份有限公司在年度報告中強調了戰略執行和海外業務發展的重要性,這也為香港的「M」品牌計劃提供了借鑒。通過不斷創新和完善,「M」品牌計劃有望在香港的經濟和社會發展中發揮更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