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推廣學童鮮奶 政府應兼顧永續與動保

近年來,台灣政府推動「班班喝鮮奶」政策,旨在提升學童鈣質攝取,促進骨骼發展。然而,此政策一推出便引發了廣泛的討論與質疑。台灣動物平權促進會(動平會)即公開呼籲政府參考更兼具永續性與動保的營養政策,認為單純提供牛奶補助並非長遠之計。本篇文章將深入探討「班班喝鮮奶」政策的爭議,分析其潛在的健康風險、環境影響,並探討更具永續性的替代方案,以期為政策制定者提供更全面的參考。

首先,關於學童鈣質攝取不足的問題,現行政策的有效性值得商榷。儘管董氏基金會的國民營養調查顯示,7至12歲學童鈣質攝取不足比例高達100%,且近十年攝取量僅達建議量的49%至59%,但牛奶並非唯一的鈣質來源。事實上,許多蔬菜,如深綠色葉菜類、豆類製品等,都富含鈣質,且更容易被人體吸收。過度強調牛奶攝取,可能導致學童營養失衡,忽略了其他重要營養素的補充。此外,牛奶也是常見的過敏原,部分學童可能因乳糖不耐症或牛奶蛋白過敏而無法正常飲用,反而造成身體不適。

其次,牛奶生產對環境造成的負擔不容忽視。根據研究,牛奶生產屬於高碳排放產業,其溫室氣體排放量甚至超過部分交通工具。大規模畜牧業不僅消耗大量土地、水資源,還會產生大量的廢棄物,對環境造成污染。在氣候變遷日益嚴峻的現今,推廣高碳排放的產業,與全球永續發展的目標背道而馳。動平會即指出,在推廣相關政策時,應將環境永續納入考量,而非單純提供補助經費。更何況,行政院在去年底已宣布此政策停辦,顯示政府內部對於此政策的疑慮與反思。

再者,除了環境因素,牛奶的健康風險也逐漸受到重視。多國研究顯示,牛奶可能增加男性攝護腺癌、女性乳癌的風險。此外,牛奶中的飽和脂肪酸含量較高,過量攝取可能導致心血管疾病。值得注意的是,喝牛奶並不能有效降低骨折風險,反而可能加速骨質流失。因此,政府在推廣學童飲奶政策時,應謹慎評估其潛在的健康風險,並提供更全面的營養教育,引導學童建立健康的飲食習慣。動平會也建議政府應有意識、積極地補助植物性飲食攝取方案,例如班班喝品質優良的國產豆奶,更符合動物福祉,同時兼具營養。

綜上所述,「班班喝鮮奶」政策的推行,不僅在營養攝取方面存在爭議,更涉及環境保護與健康風險等多重考量。政府在制定相關政策時,應跳脫傳統思維,以更全面的視角審視問題,並積極尋求更具永續性的替代方案。例如,加強營養教育,鼓勵學童多攝取富含鈣質的蔬菜、豆類製品等;推廣植物性飲食,減少對畜牧業的依賴;投資於永續農業技術,降低牛奶生產的碳排放量。透過這些措施,才能真正提升學童的健康水平,同時兼顧環境保護與動物福祉。未來,政府應持續關注相關研究,並根據實際情況調整政策,以確保學童的健康與永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