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跟隨國家反制加徵關稅 湯家驊:基本法三條文無法行通

美國上周宣布對中國進口貨品加徵34%關稅,累計關稅率將高達54%,引發了香港社會關於是否應當與國家同步採取反制措施的討論。有意見認為香港應對美國大幅加稅,但行會成員湯家驊則認為此舉行不通,並列出《基本法》的三條相關條文作為論據。此事件不僅涉及香港的經濟政策,更牽動著香港在國際貿易中的角色,以及與中國大陸關係的微妙平衡。本文將深入探討香港在面對美國關稅措施時,反制的可行性,並分析《基本法》在此問題上的制約,以及香港經濟發展的未來走向。

香港作為一個高度開放的經濟體,長期以來依賴自由貿易政策。與國家同步採取關稅反制措施,表面上看似乎能表達對中國的支持,但實際上可能對香港的經濟造成嚴重的負面影響。湯家驊列出的《基本法》第三條、第一百零九條和第一百一十條,分別涉及香港的自主權、貨幣發行權和稅收自主權。這些條款表明,香港在經濟方面享有一定的獨立性,並非完全受北京的控制。如果香港貿然跟隨國家加徵關稅,將可能損害其作為國際貿易中心的地位,增加企業的經營成本,甚至引發資本外流。

更重要的是,香港的經濟結構與中國大陸存在顯著差異。香港的經濟主要以服務業為主,而中國大陸則以製造業為主。美國的關稅措施主要針對中國的製造業產品,對香港的服務業影響相對較小。如果香港對美國加徵關稅,可能會引發美國的反制,進一步損害香港的經濟利益。此外,香港的貿易夥伴眾多,並非僅僅依賴中國大陸。如果香港為了支持中國而犧牲自身的經濟利益,可能會失去其他貿易夥伴的信任,導致貿易多元化的進程受阻。

值得注意的是,近年來香港與中國大陸的經濟聯繫日益緊密,但香港仍然保持著一定的自主性。例如,在2019年的逃犯條例修訂事件中,香港社會對修訂草案提出了強烈的反對意見,最終導致香港政府擱置了該草案。這表明,香港社會對於維護自身的權利和自由具有高度的意識,並願意為之奮鬥。同樣,在面對美國關稅措施時,香港社會也應該保持獨立思考,權衡利弊,做出最符合自身利益的決策。

此外,粵港澳大灣區的發展也為香港的經濟發展提供了新的機遇。深化粵港澳大灣區合作,強化規則銜接、機制對接,可以促進香港與中國大陸的經濟融合,提升香港的競爭力。然而,這種合作應該建立在互利共贏的基礎上,而不是單方面的讓步。香港應該充分利用自身的優勢,例如金融、貿易和專業服務,為大灣區的發展做出貢獻,同時也要維護自身的自主性,確保香港的經濟利益不受損害。

總而言之,香港在面對美國關稅措施時,反制並非最佳選擇。《基本法》賦予香港一定的經濟自主權,香港的經濟結構也與中國大陸存在差異。香港應該保持獨立思考,權衡利弊,維護自身的經濟利益。同時,香港可以通過深化粵港澳大灣區合作,尋求新的發展機遇。未來,香港需要在維護自身自主性的前提下,與中國大陸加強合作,共同應對外部挑戰,實現共同發展。香港的發展道路,不應僅僅是「跟隨」,更應是基於自身優勢的創新與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