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午(7日)約2時39分,香港中文大學中央道李卓敏基本醫學大樓發生氣體樽起火事件,一名男職員在處理氣體樽時不幸被燒傷,面部及頸部均有燒傷,現場救援人員已將其清醒送往沙田醫院治療,並全面貼上敷料,情況一度需要戴上氧氣。事件引起社會對實驗室安全,特別是氣體樽處理的關注。
氣體樽在科研和教學環境中應用廣泛,但其潛在危險性不容忽視。大學實驗室通常會儲存和使用多種氣體,包括易燃、易爆、有毒等不同類型的氣體。這些氣體如果處理不當,極易引發火災、爆炸或中毒事故。本次中大發生的氣體樽搶火事件,正是一個警示,提醒我們必須高度重視實驗室安全管理,加強對氣體樽的處理和使用規範。
氣體樽的種類繁多,不同氣體的特性也各不相同。例如,氫氣、甲烷等易燃氣體,在遇到明火或高溫時,極易燃燒甚至爆炸;氯氣、氨氣等有毒氣體,則可能對人體造成嚴重的傷害。因此,在處理氣體樽時,必須根據氣體的特性,採取相應的安全措施。根據渠務署於2018年出版的安全手冊,安全管理涵蓋了作業相關的安全法例、指令、程序及施工方式等,這也適用於大學實驗室的安全管理。手冊中強調了風險評估的重要性,實驗室應定期評估潛在的危險,並制定相應的應急預案。
除了氣體本身的危險性外,氣體樽的結構和使用方式也存在一定的風險。氣體樽通常由高壓鋼製成,如果受到撞擊或腐蝕,可能導致氣體洩漏或爆炸。此外,氣體樽的閥門、連接管等部件,如果安裝不當或老化損壞,也可能造成安全隱患。因此,在運輸、儲存和使用氣體樽時,必須嚴格遵守相關的安全規定,定期檢查和維護氣體樽及其配件,確保其處於良好的工作狀態。
本次事件也突顯了實驗室人員安全意識和培訓的重要性。實驗室人員應接受系統的安全培訓,了解各種氣體的特性和危害,掌握正確的氣體樽處理和使用方法,熟悉實驗室的安全設備和應急預案。此外,實驗室應建立完善的安全管理制度,定期開展安全檢查和演練,提高實驗室人員的安全防範意識和應急處理能力。只有通過全方位的安全管理,才能有效預防和減少實驗室事故的發生,保障實驗室人員的生命安全和健康。
中大此次發生的氣體樽搶火事件,再次敲響了實驗室安全的警鐘。大學作為科研和教學的場所,更應將安全放在首位,加強對實驗室安全管理的投入,完善安全制度,提升安全意識,確保實驗室的安全運行,為師生提供一個安全、健康的學習和工作環境。未來,應進一步加強對氣體樽安全使用的監管,並定期檢視相關安全措施的有效性,以避免類似事件再次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