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全球經濟逆風,以及近期美國對中國商品加徵關稅的舉措,中國經濟正積極尋求應對策略。多方分析指出,內地或將加碼刺激內需,並可能在近期採取降準降息等寬鬆政策,以減緩關稅帶來的衝擊。本文將深入探討關稅戰對中國經濟的影響,以及內地可能採取的應對措施,並分析這些措施的潛在效果與未來展望。
關稅戰升級與中國經濟面臨的挑戰
美國近期宣布對中國進口商品加徵關稅,關稅稅率高達64.66%,此舉無疑加劇了全球貿易緊張局勢。中國銀河國際初步測算,美國合計加徵超過50%的關稅,將對中國GDP造成約1至1.5個百分點的影響。面對通縮壓力與經濟增速可能受到的衝擊,中國政府已開始積極應對。分析人士普遍認為,現有關稅水平可能會中斷不少中美貿易,人民幣對關稅再往上調的數字敏感度可能降低,市場將更加關注後續的人行外滙政策與中美貿易會談進展。
關稅提升不僅直接影響中國的出口貿易,也可能引發停滯性通膨,即在經濟成長放緩的同時,通膨率向上走升。此外,關稅戰也對全球經濟產生負面影響,增加了全球經濟的不確定性。面對複雜的經濟形勢,中國政府需要採取有效措施,穩定經濟增長,並維護國內的金融穩定。
內地加碼刺激內需與貨幣政策調整
為抵禦關稅戰帶來的外部衝擊,擴大內需成為中國政府的重要策略。中國已對擴大內需做了前瞻準備,但鑑於美國加徵幅度超預期,加碼刺激內需的必要性更加凸顯。分析預料,資產市場未來將持續一段時間波動,倘外部壓力持續,此前內地一再提及「擇機」降準降息的時機料已經越來越近。
具體而言,中國人民銀行(人行)可能採取以下措施:首先,降準,即降低銀行存款準備金率,釋放更多資金進入市場,增加信貸供應。預計人行今年將降準100個基點。其次,降息,即降低基準利率,降低企業和個人的融資成本,刺激投資和消費。預計人行今年將降息30個基點。此外,人行也可能重啟國債買賣,增加市場流動性,進一步支持經濟增長。
除了貨幣政策調整外,中國政府還可能採取財政政策措施,例如增加基礎設施建設投資、減稅降費等,以刺激國內需求。這些措施旨在提振市場信心,促進經濟增長,並減輕關稅戰對中國經濟的負面影響。
金融市場反應與投資策略
面對關稅戰升級,金融市場的反應不一。一方面,受到關稅影響,香港股市出現一定程度的下跌。大新下調港股至中性看好,認為央行面對經濟滯脹風險,貨幣政策或會陷入兩難局面。另一方面,金價受到避險需求推動而上漲。
然而,內地的人工智能發展或仍可支持港股表現。此外,恒生投資推出的高股息30指數ETF,追蹤恒生高股息30指數,該指數涵蓋恒生大中型股中精選的30隻高股息率證券,為投資者提供穩定的收益來源。該指數的2025年初至今平均股息率達7.41%,並在過去5年持續高於香港整體大市。
在當前經濟形勢下,投資者應保持謹慎,密切關注關稅戰的發展,並根據市場變化調整投資策略。可以考慮增加對高股息資產的配置,以對抗市場波動,並尋求穩定的收益。
總而言之,關稅戰對中國經濟帶來了嚴峻挑戰,但中國政府已積極應對,並採取了一系列措施來穩定經濟增長。加碼刺激內需和調整貨幣政策是重要的應對策略,這些措施有望減輕關稅戰對中國經濟的負面影響。未來,中國經濟的發展仍面臨諸多不確定性,需要密切關注全球經濟形勢,並根據市場變化調整政策,以實現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