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安法下藝術界的新境界:周一鳴談創作自由與紅線」

新任警務處長周一鳴近日表示,國安法不會影響香港的藝術創作,並指出許多藝人已清楚了解創作的「紅線」,同時擁有創作自由。此言論在香港社會引起廣泛關注,也反映出在國家安全法框架下,香港藝術界如何平衡創作自由與法律規範的議題。本文將深入探討周一鳴的觀點,分析國安法對香港藝術交流的實際影響,以及藝人如何在「紅線」範圍內進行創作,並展望未來香港藝術發展的可能方向。

周一鳴處長強調,國安法並非旨在限制藝術創作,而是為了維護國家安全。他認為,大部分藝人都能理解並尊重相關法律規定,在創作時會自我審查,避免觸碰「紅線」。這種自我審查的現象,在過去幾年確實存在於香港的藝術界。自2020年國安法實施以來,一些具有政治敏感性的藝術作品或活動,確實受到了不同程度的限制或取消。例如,一些紀錄片、舞台劇或視覺藝術作品,因涉及敏感議題,如反修例運動、香港獨立等,而無法在公開場合展出或演出。然而,這並不意味著香港的藝術創作完全停滯不前。相反地,許多藝術家選擇以更委婉、隱晦的方式表達自己的觀點,或者轉向其他主題進行創作。

國安法對香港藝術交流的影響,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方面,一些國際藝術機構或藝術家,對在香港舉辦活動或展覽持謹慎態度,擔心可能觸犯國安法。另一方面,一些香港藝術家,在參與國際藝術交流時,可能會受到來自中國內地或香港當局的壓力,要求其避免涉及敏感議題。儘管如此,香港仍然是亞洲重要的藝術樞紐之一,每年仍有大量的國際藝術活動在香港舉行,例如藝術巴塞爾香港展覽、香港國際電影節等。這些活動不僅為香港帶來了經濟效益,也促進了香港與國際藝術界的交流與合作。值得注意的是,香港的藝術市場在經歷了一段時間的調整後,正在逐漸恢復活力。

在「紅線」的框架下,香港藝人仍然可以進行創作,關鍵在於如何巧妙地運用藝術的表達方式,避免直接觸碰法律的底線。許多藝術家選擇以象徵、隱喻、諷刺等手法,來表達對社會現象或政治議題的看法。例如,一些電影或戲劇作品,通過描寫普通人的生活,來反映社會的不公和矛盾;一些視覺藝術作品,通過抽象的圖像和色彩,來表達對自由和民主的渴望。此外,一些藝術家也開始關注香港本土文化和歷史,通過創作具有香港特色的藝術作品,來尋找身份認同和文化歸屬感。這種在「紅線」範圍內進行創作的策略,不僅可以保護藝術家的安全,也可以讓其作品在更廣泛的範圍內傳播和影響。

展望未來,香港藝術發展面臨著新的機遇和挑戰。一方面,香港可以利用其獨特的地理位置和文化背景,成為連接中國內地與國際藝術市場的橋樑。另一方面,香港需要進一步完善法律法規,明確藝術創作的界限,保障藝術家的創作自由。同時,香港政府也應該加大對藝術事業的投入,支持藝術家的創作和發展,鼓勵藝術創新和多元化。此外,香港藝術界也需要加強自我規律,提高藝術家的專業素養和道德意識,共同維護香港藝術的健康發展。周一鳴處長的表態,或許可以視為香港當局試圖在維護國家安全與保障藝術創作自由之間尋求平衡的信號。然而,真正的平衡,需要法律的保障、社會的包容以及藝術界的自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