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爾開心卻陷低落 非典型憂鬱症的隱藏危機」

偶有開心又回低落當心非典型憂鬱症

近年來,隨著社會壓力與生活步調的加快,心理健康問題日益受到重視。憂鬱症作為常見的精神疾病之一,其表現形式也越來越多元。除了傳統的憂鬱症,一種名為「非典型憂鬱症」的疾病也逐漸受到關注。與傳統憂鬱症不同,非典型憂鬱症患者的情緒並非持續低落,而是偶爾會有開心的反應,但很快又會回到憂鬱狀態。這種忽冷忽熱的情緒變化,容易讓人誤以為只是心情不好,而延誤了治療。本文將深入探討非典型憂鬱症的特徵、成因以及應對方法,希望能幫助讀者更了解這種疾病,及早發現並尋求協助。

非典型憂鬱症的五大特徵

周伯翰醫師指出,非典型憂鬱症有其獨特的五大特徵。首先,也是最容易辨識的,便是情緒會因為外在的正面刺激而暫時改善。例如,患者聽到好消息時可能會感到開心,但這種喜悅往往是短暫的,過一段時間後又會回到憂鬱狀態。這種情緒的波動性,使得患者難以穩定,也增加了自我察覺的困難。其次,非典型憂鬱症患者容易感到嗜睡,即使睡眠時間充足,仍然感到疲倦,甚至一天到晚只想睡覺。這種過度的嗜睡,與傳統憂鬱症的失眠症狀截然不同。第三,患者通常會出現食慾增加,甚至暴飲暴食的現象,尤其偏好高碳水化合物的食物,藉此尋求情緒上的慰藉。第四,患者容易感到對事物失去興趣,缺乏動力,即使是原本喜歡的活動也提不起勁。最後,患者通常會對外界的刺激感到敏感,容易感到焦慮和不安。

安眠藥成癮與非典型憂鬱症的關聯

值得注意的是,長期使用安眠藥也可能與非典型憂鬱症的發生有關。根據報導,一名40歲女性長期失眠,在醫師開立安眠藥史蒂諾斯後,不僅睡前服用,甚至白天也為了放鬆而服用,最終導致藥物成癮,一天服用數十顆。這種情況警示我們,安眠藥並非解決失眠的根本方法,長期使用可能產生副作用和依賴性。而失眠本身也可能是憂鬱症的徵兆之一,因此,若長期受到失眠困擾,應積極尋求專業協助,找出失眠的根本原因,並接受適當的治療。此外,過度依賴藥物來緩解情緒困擾,也可能掩蓋了潛在的憂鬱症狀,延誤了診斷和治療。

青少年族群的風險與早期辨識

非典型憂鬱症並非只發生在成年人身上,青少年族群也是高風險群體。健康2.0報導指出,有些少年老是覺得睡不飽,可能就是非典型憂鬱症上身。由於青少年正處於身心發展的關鍵時期,容易受到學業壓力、人際關係等因素的影響,因此更容易出現情緒困擾。然而,青少年往往缺乏自我察覺的能力,也可能不願意向他人求助,導致病情延誤。因此,家長、老師和同學應多加留意青少年的情緒變化,若發現他們出現嗜睡、暴食、對事物失去興趣等症狀,應及時與他們溝通,並鼓勵他們尋求專業協助。早期辨識和治療,對於預防病情惡化至關重要。

總而言之,非典型憂鬱症是一種容易被忽略的憂鬱症類型,其特徵與傳統憂鬱症有所不同,容易讓人誤以為只是心情不好。然而,若長期出現情緒波動、嗜睡、暴食等症狀,應提高警覺,及時尋求專業協助。同時,我們也應關注安眠藥的使用,避免過度依賴藥物來緩解情緒困擾。對於青少年族群,更應多加留意其情緒變化,及早發現並提供支持。心理健康與身體健康同等重要,讓我們共同努力,營造一個更關懷、更支持的社會環境,讓每個人都能擁有健康快樂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