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蓮近年來積極推動永續發展,尤其在廚餘處理與資源再利用方面,展現了令人矚目的成果。花蓮青年商會與德力強食品的攜手合作,更將此趨勢推向高潮,透過創新的「三站式」模式,將廚餘轉化為再生蔬菜、永續雞蛋與可燃氣,從源頭打造永續循環的食農教育體系。此舉不僅解決了廚餘處理的環境問題,更創造了經濟價值,為花蓮的永續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從源頭治理:廚餘再生的創新模式
德力強食品在廚餘再生方面扮演著關鍵角色。卓馨茹董事長親自說明,企業以自身實力進行廚餘的現場分流、處理與資源轉換。這套「三站式」模式的核心在於將廚餘視為一種資源,而非單純的廢棄物。首先,透過分流站將廚餘與其他垃圾區隔開來;接著,在處理站利用先進的技術將廚餘分解,去除有害物質;最後,在資源轉換站將分解後的廚餘轉化為可利用的資源,例如再生蔬菜、永續雞蛋和可燃氣。這種模式不僅提高了廚餘處理的效率,更降低了對環境的負擔。花蓮邦富雅也積極投入廚餘資源化,計畫主軸以「循環永續的花蓮無毒生菜生態系」為主題,將廚餘轉化為堆肥,應用於無毒生菜種植,打造具有在地特色與永續價值的綠色經濟模式。
食農教育的深化:從廚餘到餐桌的綠色路徑
廚餘再生不僅僅是環境保護的措施,更是一個絕佳的食農教育機會。花蓮青年商會深諳此道,積極推動相關活動,讓更多人了解廚餘的價值與再利用的可能性。活動中,青年商會成員與家眷深入了解廚餘處理流程,並親手採收由廚餘再生轉化資源栽種的小白菜,體驗「從廚餘到餐桌」的綠色食農教育路徑。孩童們的參與更讓食農教育充滿了活力與趣味,從小培養他們對環境保護與永續發展的意識。此外,花蓮食農博覽會也積極推動永續食育與環境保護,透過慈濟大學USR教學研究中心和花蓮縣水產培育所的合作,共同推動循環經濟與食育。徐榛蔚縣長也強調,花蓮全面推動永續,將環境教育、食農教育融入日常生活中,並連續獲得食農教育五星縣市的肯定。
政策支持與社區參與:打造永續花蓮
花蓮縣政府在推動永續發展方面也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徐榛蔚縣長表示,縣政府積極推行聯合國17項永續發展目標(SDGs),期許將減塑減廢、再生循環、責任消費與生產、節能減碳等概念落實於縣政理及民眾生活中。花蓮環境保護局也積極設置廚餘處理系統,將生活廢棄物(廚餘)轉換為有機質,並全力防堵非洲豬瘟疫情入侵,維護區域產業安全。同時,花蓮縣政府也鼓勵社區參與廚餘資源化,推廣廚餘堆肥示範點,涵養大地,提升土壤肥力。這些政策支持與社區參與,共同打造了永續花蓮的願景。花蓮縣府更舉辦國際論壇,與歐商大廠超前佈署永續商機,顯示了花蓮在永續發展方面的決心與行動力。
總而言之,花蓮在廚餘再生與永續發展方面所取得的成就,是政府、企業、社區共同努力的成果。透過創新的技術、深入的食農教育和全面的政策支持,花蓮正逐步實現從廚餘到餐桌的循環經濟模式,為打造永續的未來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展望未來,花蓮應持續深化食農教育,擴大廚餘再生規模,並積極探索更多資源再利用的可能性,將花蓮打造成一個環境優美、經濟繁榮、社會永續的模範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