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的照顧者正面臨日益沉重的壓力,一份最新的調查顯示,高達四成受訪護老者處於「高負荷」狀態,更令人憂心的是,兩成受訪者曾有自殺或自殘念頭。這份由香港聖公會福利協會公佈的調查結果,揭示了長期照顧對個人身心健康的巨大影響,以及社會對這群默默付出的照顧者缺乏足夠支援的現況。
長期照顧的壓力源於多方面。首先,照顧年期長是重要的壓力來源。調查顯示,超過半數的受訪者照顧年期逾五年以上,意味著他們需要長期肩負照顧責任,生活重心完全圍繞著被照顧者。這種長期性的投入,容易讓照顧者感到疲憊不堪,失去自我空間和時間。其次,照顧時數長也是一個重要的壓力因素。近四成受訪照顧者每日需要提供至少八小時的照顧,這意味著他們幾乎全天候都在為被照顧者付出,缺乏休息和喘息的機會。這種高強度的付出,容易導致照顧者身心俱疲,甚至出現職業倦怠。此外,許多照顧者需要獨力承擔照顧責任,缺乏家庭成員或其他社會資源的支援,這更增加了他們的壓力。
值得關注的是,年輕一代的照顧者所承受的壓力尤其巨大。調查顯示,34歲或以下照顧者感到高壓的比例接近一半,這可能與他們同時需要兼顧工作、家庭和照顧責任有關。年輕照顧者往往面臨更大的經濟壓力,同時也可能缺乏照顧經驗和資源,因此更容易感到無助和徬徨。更令人擔憂的是,高達八成受訪照顧者表示照顧壓力對他們造成影響,而整體受訪者中,有155人曾出現自殺或自殘念頭,佔約兩成。這顯示,照顧者的心理健康狀況不容忽視,如果沒有適當的支援和介入,情況可能會更加惡化。事實上,過去也曾有案例顯示,長期照顧者因不堪壓力而發生倫常悲劇,凸顯了對照顧者提供支援的重要性。
除了香港的調查結果,其他地區的研究也顯示了類似的趨勢。例如,台灣的監察院也指出,高負荷照顧者容易出現自殺意念,並訂有相關的初篩指標,以協助及早發現並提供支援。而香港基督教服務社的調查也發現,在疫情期間,超過一半的受訪護老者出現中度或以上的抑鬱症狀,甚至有近一成人曾經常出現或近乎每日出現「想到自己最好去死」的想法。這些數據都表明,照顧者是一個高風險群體,需要社會的關注和支持。
面對照顧者日益沉重的壓力,社會需要採取多方面的措施來提供支援。首先,政府應加強對照顧者的經濟援助,減輕他們的經濟負擔。其次,應擴大社區照顧服務的範圍和覆蓋率,提供更多日間照顧、居家照顧等服務,讓照顧者能夠有喘息的機會。此外,還應加強對照顧者的心理健康教育和輔導,幫助他們學習應對壓力、管理情緒,並及早發現和處理心理問題。同時,社會也應提高對照顧者群體的認識和尊重,鼓勵更多人參與照顧服務,共同分擔照顧責任。生命熱線等機構提供的支援服務,對於那些有自殺或自殘念頭的照顧者來說,更是重要的求助管道。總而言之,關懷照顧者,不僅是人道主義的體現,也是維護社會穩定的重要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