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節是重要的傳統節日,不僅是慎終追遠、緬懷先人的時刻,也逐漸成為許多港人結合祭祖與旅遊的假期。今年清明節適逢周末,形成小長假,吸引大量港人北上回鄉祭祖,同時兼顧旅遊,體驗內地生活。根據入境處的預計,共有約458萬人次經各海、陸、空管制站進出香港,其中約391萬人次選擇經陸路邊境管制站,顯示陸路出境的繁忙程度。
港人選擇在清明假期北上,祭祖是主要目的之一。許多市民難得有較長假期,會選擇回鄉一星期,除了祭拜祖先,更重要的是探望在內地的親友。例如,有市民表示打算回內地一星期祭祖,並前往汕尾探望家人。此外,也有港人一家三口選擇到惠州,探望當地親友,並準備了具有香港特色的零食作為手信,體現了濃濃的親情和文化交流。這種回鄉祭祖、探親訪友的行為,不僅維繫了家族的聯繫,也促進了香港與內地的文化交流。
除了祭祖和探親,旅遊也是清明假期港人北上的一個重要原因。惠州、珠海、深圳等鄰近香港的內地城市,因其地理位置優越、交通便利,成為港人短途旅遊的首選。這些城市不僅擁有豐富的自然風光和歷史文化遺產,還有各種美食和購物選擇,能夠滿足不同港人的旅遊需求。根據香港01的報導,一家三口北上旅遊的費用約為4000港元,顯示了北上旅遊的經濟實惠性。值得注意的是,清明期間的出行人潮也對口岸的壓力造成了影響。例如,港珠澳大橋和羅湖口岸出現了過關人潮,入境處統計顯示,截至下午4時,已有約45.5萬人次出境。
為了應對清明節期間掃墓人潮,香港本地的墓地管理部門也採取了相應的措施。例如,哥連臣角及曾咀新設了取籌化寶措施,市民需要先取籌才能使用化寶爐,以確保掃墓活動的安全有序進行。這些措施的實施,有效地緩解了掃墓高峰期的人潮壓力,保障了市民的祭祖活動能夠順利進行。清明節不僅是香港本地的傳統節日,也是連接香港與內地的文化紐帶。透過掃墓祭祖、探親訪友和旅遊,港人得以緬懷先人、維繫親情,同時也加深了對內地的了解和認識。